我是烟雨人 ▷

走村入户的木板大鼓戏唐长泉

发表于-2012年09月14日 晚上8:00评论-1条

木板大鼓,源于民间,表演者一般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着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时说时唱,时叙时述,时哭时喊,唱腔浑厚粗犷,音乐结构完整。其内容表达上,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有反映民众疾苦的,有叙述历史故事的,有描绘农村生活等情节,且富有平民特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据说这种表演源于河北农村鼓书,后入北京、天津等地演唱,在经过大家的精心改编后,发展了各式各样的版本。

在七十年代的农村,每年收割稻谷后,总会有说木板大鼓戏的人(我们称之为“唱话圆”),会来到村里表演(多数以村组出钱请他们),演者所操三弦、四胡、琵琶等乐器,加入两块木板做伴奏乐器,就开始表演。只见演者站在村中广场上,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一边叙述,一边穿插不同的拉腔,凭着他那副字正腔圆、口齿清晰、云遮月出、委婉动听的嗓子,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环境描述的有声有色,把气氛推波的高[chao]不断,说到悲伤处,直把座在台前的村民听得直点头,待听到动情时,还会泪流满面。而当时,比较流行的有《三国》、《杨家将》等曲目。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农村百姓家,人们怀着好奇心很快就迷上了电视节目,这种木板大鼓戏根本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取而代之的当然是电视和电影。使得木板大鼓表演者,始料未及,这种戏曲开始变得极其冷清。偶尔有一二位木板大鼓的表演者来到村里,多为白头苍苍的老者和身体有缺陷的瞎子,或则是瘸子。待他们来到村里时,这才发现,生产队也不愿再出钱请他们唱了,使得他们极其尴尬。好在有老者出面召集,由大家分头出份子钱,请他唱戏,但也仅仅是一个晚上。记得自己就因为想感受一下这种气氛,就出过钱到现场听。

再接着往下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家家户户有了彩色电视,木板大鼓却进入一个寂寞的冬眠期,几乎看不到再有人来村里唱木板大鼓戏了。(文/唐长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唐长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中国的民间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可惜在现代化进程面前,一个一个都慢慢消失无踪了。
我就特别喜欢湖南华容县民间的《调山鼓》,是两个人对说,对唱,机智幽默,有时两个人可以对戏对上几个小时。厉害!听过一次,似乎后来再也难找到哪里有听调山鼓的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夜晚的繁星,陪着你的幸福入梦,晚安,好梦!at:2012年09月14日 晚上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