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核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许多问题,这里参照《散文创作》一书,对散文的创作做一些节选性概括,我当然不是什么散文家,在这仅以此文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一、散文的个性
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自身的美点;每一个读者亦皆有自己的审美心理。所谓魅力,正是这二者的完美谐合。
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歌奏出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零琐见闻,点滴感思,构思既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那么,它那感人的魅力在哪儿呢?记得英国作家史密斯在谈论小品文创作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镱,芳香扑鼻。”真的是精妙地道出了我们在读散文佳作时的快感与美感。
散文,引人从平凡处走进一个丰富而深遂的“极乐世界”,把读者带入其中,出其不意地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欲让读者动心,作者就要交出一颗真心,散文对读者的吸引力,就来自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白。在那里,作者的心灵总是向我们敞开,使人得以自由出入,聆听他的衷肠倾诉。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当然,作者的心灵同时代的脉搏、大众的呼吸联系得紧密,那么,他的这种“独白”和“自传”在读者心中所激起的共鸣就会更加巨大、强烈和深刻。
当我们在山林漫步时,那风声、树声、泉声、鸟声……在大自然里“合同而化”,使人禁不住为这天籁之美所陶醉。我想,散文的笔调不也是它自然有致,富有一种天籁之美吗?作家见闻的真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但是,要将其化作那文字的和谐色彩、自然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还必须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纯静化。你看那散文的文字,从表现看来,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仔细考察,就不难发现其苦心经营的妙笔。
人们通常习惯把散文称作“抒情散文”,那实在是因为“情”乃散文之命脉、之灵魂。散文之叙事、记人、说理、亦无不是旨在写作主观之情,处处渗透着感情的分子,更何况,思想实乃理性化了的情感;道理,乃规范化了的情感,皆非与情绝缘也。散文所表现的主要是作者的感受或感物之情,好的散文,之所以能有使人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之魅力,其关键就是这个“情”字,一些像“沙子”一般普遍、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到了散文家的笔下,却熠熠生辉,妙不可言,仿佛带着我们也从最平凡最跛旧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
有人曾对散文的特殊风致,作了这样的概括:
它的姿态虽则纤小,然而纤小中却是豪劲而有力;它的芳香虽则是轻清的,然而轻清中却是凝聚而永久。
是的,散文的“小”乃是“大”之凝聚;散文的“短”乃是“长”之压缩;散文的“淡”乃是“浓”之融化。它好比剑之锋、刀之尖,是大块钢铁,千锤百炼,至精至熟,熔铸而成。因此,它写的虽然只是生活里的“一角”,思想的“片断”,但却能像打靶射箭一样,一矢中的,而且力透七札、准确、深刻地反映出“背景的全部”。
在各种文学体裁当中,也许要数散文的文体最为自由的了。它是在任何题旨上,自由发挥思想的、可爱慕的工具。它无所不包,天上人间,草木虫鱼,“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你有所见、所感都可借以寄方寸之感受思,抒一时之情怀。它的写法确是没有成法,不拘一格,作者构思、行文,完全是“以意役法”,顺势而行。它不像小说创作那样,必须有中心人物,因果结构,具体的细节描写;也不像诗歌那样要求高度的含蓄和精炼,以及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它的写法是相当自由而宽松的,它也可以具体描写,也可以抽象议论,可以抒情,也可以记叙;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象征暗示……其形式的采用,完全是由文而定,因人而异,有充分的自由。
二、散文的修养
有一种人生观,便有一种散文观,亦便有一种散文的姿态。散文的特质,是同散文家的修养息息相关的,一篇散文,也许只有几百字,或者一两千字,然而,作者的人格、个性、感情、才气、乃至他的经历和习惯,却能够清清楚楚地流露出来。因此要想出美好的散文,作者不可不重视它自身的修养。
他首先应当具是一个美好的人格,作者人格、个性如何,便直接决定着散文的成功与否;其次他要有一颗敞开的心灵,如果我们在散文中感到作者以亲人、故旧、知己的身份毫无拘束地向我们侃侃而叙的时候,就会报以同样诚挚与好感,喜听他的倾诉,关注他的命运,同其心灵情绪共忧乐;再次他要有一腔执著的追求与向往,对生活的执着,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对真理的追求;最后他得有一股理性与感觉的灵气,好的散文,常常让人感觉一股灵秀之气,作家的心地是那样聪慧、清亮和透切,作家的个性是那样的机智、活泼与风趣。这一切,也构成其性格中的“美”。这种“灵秀之气”,主要表现为散文家感受生活时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方式,或者说一种独特的艺术感觉。
一位优秀的散文家理应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记得林语堂曾说:“学者如乌鸦,吐出口中的食物以饲小鸟。思想家如蚕,所吐出的不是桑叶而是丝。”散文写作绝不能像乌鸦喂小鸟那样,将所得之客观材料,未经过自己个性的“消化”、“酿造”,便原样“吐了”以饲读者,而应当像蚕吐丝一样,将自己所得到的直接和间接的知识,“加工”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因此,加强思维的修养和锻炼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不仅应是“超然独立”的“思想家”,还应是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他可以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但却应该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杂家”。几乎每一个散文家,都拥有自己的相当富有的经验、知识的“库存”,在那里面,汇聚着他平日点点滴滴的积蓄,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书籍刻绘……可谓林林总总,纷繁驳杂,这样的“厚积”对于散文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散文家总是不辞寸壤、不弃涓滴地,像一个“守财奴”那样地“攫取”着各种知识,把它们储存于自己的“仓库”中,以备随时之用。作为一个散文家,自然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天地,取材的领域,但是,在此茫茫宇宙,无限人生中,一个人的生活天地、见闻感知,总是有限的,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发现与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据点,来发展自己。自己的园地之所以特别值得“宝贵”,主要是由于它沉积着作者一生中最深刻的经验、智慧和修养。另外“自己的园地”还意味着作家独特的“文化构成”。一个作家的文化构成,必然决定着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从而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三、散文的思维
散文所表现的,大都是断片的人生,零星的思想,其文思常常产生于情感涌溢之顷,思想浮动之际,所谓“灵犀一动,心有所感”,“乘兴走笔,倚马可待”。因此,写散文也像定诗一样,有了灵感,才可以好好地写,灵感容易消散,所以梅伯言要这样说“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灵感为何物?朱自清把它通俗地称作“心灵一动”他说:
写作似乎可以说有灵感,但我不愿意用“灵感”这个译名,而愿用“感兴”这个译名。感兴只是心头一动,这心头一动是由经验的综合而来的,有时不自觉,有时自觉。
既灵感虽然是得自意外,钽却并不神秘。可以说它实在是内因和远因,在突然受到某种外因和近因的触发时,所产生的一种意外的妙语,也就是对日积月累贮藏于胸的经验,体味,思索等的重新唤醒,重新综合,重新认识和发现。是一种“心物感应”的思维活动。诗人的灵感,其中感情的成分比较多,常常表现出如疯如魔的冲动,而散文家的灵感,其中理智的成分比较多,往往表现为一种冷静的沉思或微醉。
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新鲜感,乃是培育创作灵感的重要心态。你可以在旅行的节奏和见广中、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在静悟中捕获你的灵感,将它及时“按在纸上”,你可对它反复思索,让它在联想中延续,让灵感的火花绽放出闪亮的光芒。
当灵感闪现之顷,被唤醒了的经验,便纷至沓来,常常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有风云舒卷,众流交汇之状,经过作者“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思维活动,使思想感情逐渐由朦胧而清晰,由纷乱而井然,顺着一定的线路,自然有致地流动开去。散文的构思与应是以意役法,丰富多彩,选好角度,不落窠臼;其最注重艺术表现的“效率”和“价值”,它要求处理材料、组织思想时,要做到尽量的“经济”;散文的构思还应是曲折有趣,而又自然天成的。
-全文完-
▷ 进入眼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