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卷首编造了一个神话,说女娲补天多炼了一块石头,没有用上,既是神仙炼成的物事,就有了灵性,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于是,这个有了人性的石头这个怨忿,可说是“直顶霄汉”,呵呵!我也像这块石头,肚子里有诸多腹诽,憋的我好难受。
从鲁迅先生开始,他没写《狂人日记》的时候,名声还没那么大,只是有那么一两个人对“周氏兄弟”的大名有所耳闻。当事时,时代正需要一个英雄出现,于是,一个可以说是“伯乐”的人出现了——钱玄同,他是鲁迅先生的同乡吧,他们都住在“绍兴会馆”吧,出面邀先生行文,这段故事在《呐喊 自序》中写的明白。《狂人日记》一出,时代大潮呼之欲出。钱玄同的功劳可谓大矣!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慧眼识珠”应不为过吧!
再说巴金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学青年,也有些名声,但不大。他负笈法国勤工俭学,在异土他乡他选择了文学道路,他向国内屡屡投稿总是被拒,心情也很郁闷。他向《小说月报》投稿,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再不能成功,他就放弃写作了。这些材料在他的诸多序跋中多次说过。他一直感谢叶圣陶先生,因为叶圣陶先生当时主持《小说月报》,是他采用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当时还不叫“巴金”的年轻人的文章、在他离开《小说月报》主编之位后,还向接替他工作的茅盾先生推荐了这个日后鼎鼎有名的巴金先生,致使巴金先生的文学创作道路继续走下去,成为少数几个靠稿费养活一大家子人的知名作家。
(据我所知靠稿费养家糊口的作家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老舍先生、邹韬奋先生、张恨水先生少数几个人,多数的人都是有些背景的人供养着生活的人。)
在邹韬奋先生的文集中、在茅盾先生的文集中、诸多文学大家的文集中都能看到“伯乐”闪动的身影。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怎么就没看到这样的人出现在我的左右呢?还是“慧眼”没有扫描到我呢?
以前我没有上网的时候,自己没写出名堂,也没有投稿过,没有人知道我能不能写、写的怎么样,情有可原,我在网上写那么多文字,一直没人来和我谈谈写点什么,成天在耳边听到的都是些晦气的话,我也够晦气的!
人家都是“组稿编辑”,只要完成任务,钱货两清,各自撒开,需要的时候再集合,这种关系我还真得适应一阵。人家只用那么几个人的文稿,他没有“伯乐”的任务,你又能要求人家什么呢!
我写的那些文字和人家要求的文字有距离,人家又能高产,而我总是有感而发,竟说些“不着调儿”的话;人家是有工作的人,不会和我嘻嘻哈哈,我就永远上不了主流的台面,进入不了主流的视野,也许“永远”写我的“博客文字”,我自颓废我的颓废,写不出名堂我可以不写了,没有东西写就可以不写,这是我的自由,我珍惜着我“可怜”的自由。
有时候,痰迷心窍,鬼迷心窍,想借文字成名,(我知道许多稿费是养活不了一家子人的,我也不去想。)但自己没有做出努力,什么行动也没有做出来,怎么能让人家认可?即使你的文字在那里摆上千年,没有长“慧眼”的人也是看不到的。
做一块抱怨的石头,还不如想想改变方式,此路不通我为什么在歧路前痛苦万分?
好吧,别人不改变,我改变,就这样。
-全文完-
▷ 进入老杆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