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凡人——《贾平凹散文》读后记
文 \项见闻
笔友蔡历华约我为农家书屋写篇书评。我诺诺了很久,一直未曾兑现。不是不想写,是找不到北,不知该写什么。我一直以为,写作是要灵感的,像我这样咿呀学语的文学幼儿班学生,更是全靠一时的灵感。硬着头皮挤牙膏,不说给人看笑话,写着心里也别扭。蔡是我多年的笔友,在这个四万多人的小镇里,甘愿坐冷板凳的人屈指可数。我很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盛情难却,我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写份交差。
琳琅满目,是我对农家书屋的印象,但我却从不光顾。原因是我自己家也有几柜子书籍,这都是我二十多年积攒下来的。“自个儿的书都读不熟,还操别人的心!”这是乡亲们讥讽人的话,也是我告诫自己不去光顾的理由。再说农家书屋的书,多数是一些种植、养殖等科普方面的,而我的柜子里的书都是文艺类。同样是书,两者的内容却并不沾边,就像我身边的一些乡邻,虽然天天见面,彼此却没有一句共同的语言。
写书评不似写诗歌,发挥想象就可以杜撰出来。我得老老实实的去农家书屋查阅,寻找能激发自己感触的书籍。颇有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尴尬,好在无人知晓。蜘蛛网挂满墙角,书柜里外落满厚厚一层灰,看来是很久没人光顾了。书中自有黄金屋。想起儿时上学时,父亲经常在耳边唠叨的这句话,心里不由一声叹息。农技书籍就像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好,却不适合中国国情。我把目光落在我喜欢的文艺书类。《贾平凹散文》!柜旮旯里一本书名刺激我着的眼睛。儿时,还在上学时,先生的一篇《丑石》,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前天在网易文学博客圈里,又有幸得到先生青睐,成了他的博友。屡次去拜读先生文章,总会留恋忘返,从中获益匪浅。现在无意中又见先生大作,心中倍感亲切。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本,如获至宝。
我读书,大多流于囫囵吞枣,或一目十行,草草而过。读先生的散文集,却有字字珠玑之感,竟一字不肯漏过,自己也不免暗暗称奇。仔细思来,原来是先生文章中那种宁静、淡泊、从容、智慧的气氛感染了我,那是一种境界,令我不忍释卷。从静虚村到五味巷,从《一只贝》到《地平线》,再到《观沙砾记》。读先生文章,最初是忍不住由衷赞叹的,想把自己对先生的誉美之词分享给朋友;再读,忽然顿悟,自己对先生文章中的那点肤浅理解,实在是冰山一角。先生笔下所描绘的那些优美的生活和质朴的人了,我只能品,如品一盏茶,一杯酒,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味其中精华韵味。那种感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我的情绪随着先生的笔端而跌宕起伏,我能体会到先生写作文章时的心境,与先生同悲同喜。一会哑然失笑,一会潸然落泪。
记得去年六月初开始拾笔,荆江文学社主编张俊纶老师殷殷谏言我,文章写到这份上,你应该师从一位老师,他的风格和你比较接近,从中揣摩研悟,会对你的写作事半功倍。一年多来,一直没有寻找到满意结果。这一刻,我为自己庆幸,自己的心灵能感受到先生笔脉的跳动。我是一个农民,或许,我对作为农民子弟出身的先生,感知得更直接,更深刻一些。
先生的散文中,没有豪言壮语的感慨,也没有壮怀激烈的抒情。文如其人,从他的文章中,你看不出一副大师的居高临下、趾高气扬的说教。他的每篇散文的立意命题,常常是随着对生活的直觉、感受、体悟而自然变化和发展;与心灵的交汇、碰撞、激荡,而闪现的情感火化和哲理的升华。文章中饱含了他对故乡、对土地的深切爱意和关怀。那块养育了他祖祖辈辈的黄土地,同样也滋润了他的文章。西北的一山一水都被他蘸在笔下,描绘得那么感人至深。他的文章通篇都质朴无华,没有堆砌辞藻,又宛若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身边琐事,在他笔下均能化俗为雅,毫无装腔做调,故弄玄奥之举。正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艺术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去年半年时间,自己也曾涂鸦散文五十多篇,今年则数篇也无。一直以为是找不到写作的激情和灵感。读先生散文集,忽然省悟,是自己缺少发现。美,其实无时不在,而我,是缺少了一双慧眼。先生的慧眼经常能从庸常中发现美,他行文的内容极为宽泛。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观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信手拈来,即成文章。先生的艺术感觉细腻敏锐,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却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他以俗世人的身份进入俗世生活,将一件件普通的琐事化腐朽为神奇,提炼到“美”的高度。或许,这就是普通写作者难以达到的高度吧。化蛹为蝶,这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做到的。写作需要悟性,更要耐得住寂寞,就像禅师悟道。先生无疑是一位文学上的得道高僧。这两点他都做到了。
读先生的书,能感知到他虽然是一个文学大师,但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从他的作品中,能感觉到他同样经历了无数凡人的痛苦和迷惘。 他渴望一块净土,作为灵魂的休憩之所。可是《门》终日被敲打不断。“可怜做我家门的木头的那棵树,前世是小媳妇,还是公堂前的受挞人,罪孽深重。”读到这里,令我忍俊不禁!到后面又不禁为先生而心酸:“我曾经是有敲声就开门的,一边从书房跑出来,一边喊:来了来了! 来的却都是莫名其妙的角色,几乎干什么的都有,而一律是来为难我的事, 我便没完没了地陪他们,我感觉我的头发就这么一根根地白了……”
世人只知先生是大师,却未曾理解到先生作为凡人的苦恼。正如先生所说的:“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我将此事记载下来,一半作文化站笔友交付的作业,一半作为自己读平凹先生的散文心得,同时更希望喜欢先生作品的读者,能够对先生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叶公好龙。让先生能在清静的环境中,得以奉献出更多的精神食量。是我所愿。
记于2012年9月9日
-全文完-
▷ 进入项见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