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早晨7点30分,我们一行人从县委大院统一乘车,经过八个多小时的疾驰,到了下午3点多钟,终于赶到了湖南省长沙市。
我们这次出行,主要任务是拜谒革命圣地,寻访红色之路。按照行程安排,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游览了长沙市内的一个著名景点——天心阁。
未到天心阁之前,那位年轻的地接导游小周就以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一座城市,总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符号,而天心阁就是长沙的文化符号。她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传奇的故事,无疑就是古长沙的真实缩影。
我们是从东门进入天心阁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造型大气简洁的石牌坊——崇烈门。小周告诉我们,这里曾是长沙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方。1938年,日寇侵入中国,占领岳阳直逼长沙。国民党守军为抵挡日军南侵,一把火焚烧了这片闹市,天心阁也自然在劫难逃。漫天大火燃烧了五天五夜,整个长沙城都被浓烟弥漫包裹着……此后,国民党驻军又在这里先后三次与日军进行长沙会战,有十一万爱国将士长眠于此。1946年,由蒋介石倡议,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十一万爱国将士,重新兴建天心阁,并为一同竖起的崇烈门亲笔题字。
驻足牌坊下,我的脑海里一时闪现出这些字眼:国人,国家,国土,国恨家仇,长城,黄河,炎黄子孙…….
沿崇烈门拾级而上,经崇烈亭,过映山红茶楼,前面就是天心阁了。站在天心阁下,我仰首凝望,但见天心阁殿高三层,由于建在山脊的城墙拐角处,更显得巍然屹立。在建筑布局上,它由主阁、副阁、左右回廊组成。两副阁南北相向,形成南屏北拱之势,中间以长廊相接,左右映带,一如鸟翼;主阁白色粉墙,灰色石基,一头头石狮各具姿态,几十只龙头翘首蓝天,石刻图腾,各领风*,颇得神韵。
导游小周告诉我们,天心阁是我国八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据史书记载,天心阁位于古代长沙城内最高的龙伏山巅,由“天星阁”和“文昌阁”演变而来。到了清代,天心阁因地处全城有利地形,又兼作御敌之关,于是,屡毁屡建,且规模越建越宏,充分反映了天心阁在长沙人心中的地位。
由于正值夏季的午后,天气炎热。那天,到天心阁游玩的人并不算多,他们迈着悠闲的步子,或远眺,或近看,或沉思,或欣赏“岳色南来,湘流北去”的胜景。还有一位老人领着孩子吟唱:“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的趣联,那情景是一幅极有韵味的人物山水画。
说起上面那副对联,导游给我们讲了这样一段趣事:据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桔子洲上的水陆寺僧人所出,而下联则是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对上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来这里品茗。毛泽东说了上联,让周恩来推敲吟对下联。国事繁忙的周恩来沉思间,只见一群野鸽从天心阁茶楼顶上“呼”的一声飞起,冲向天空,才思敏捷的周恩来触景生情,随口吟出:“天心阁,阁上鸽,鸽飞阁不飞。”与李东阳的下联只一字之差,毛泽东听后感触颇深,说道:“武者同宗,诗者共韵,天下一脉。过去,天心阁茶楼上挂的明代对联,内容大致如此呀。”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站在阁楼上,放眼四顾,阁廊亭塔,曲池聚合,步移景换,这里的一切实在令人惬意,真的叫人激情飞扬,浮想联翩。
天心阁下,还有一段珍贵的古城墙,是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它与天心阁一道,蕴藏着这座城市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游走城墙上,就如同走进了古老的时代,倚靠城垛边上,似乎还能听到当年爱国军民抗日的厮杀声。
游览了天心阁后,我们又步行来到湘江之畔的橘子洲。这处景点已因毛泽东主[xi]的“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引来百侣僧游”而享誉中外。此时,金鳞似的阳光洒在湘江水面上,耀煞人眼。站在江边,我们深情的遥望位于湘江中间的那片陆地,那里竖有一尊青年毛泽东的巨幅石雕。在暖暖的夏日里,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头飘逸的长发,在清凉的江风吹拂下,更显现出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非凡气质。
离开湘江岸畔,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导游小周动情的说:“我们虽然只相处了一个下午,但是我亲眼目睹了你们这些来自中原大地的客人对长沙这座历史古城和伟人毛泽东的敬仰之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这让我倍感亲切。在我们就要结束今天游览时,我赠给大家四个字谨表我的心意。第一个字是缘,祝我们千里有缘来相会;第二个字是源,你们是第一次来到我们伟大领袖的故乡,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滚滚财源;第三个字是原,由于我涉世不深,在服务方面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多多原谅; 第四个字是圆,预愿大家这次红色之旅受益匪浅,圆圆满满!”
小周的一番话讲得富有真情,表达也很得体,她的话音刚落,立刻赢得大家一片热烈的掌声……
7月4日
吃过早饭,刚刚七点多。我们匆匆离开位于湘潭消防支队院内的海天宾馆,乘旅行车向韶山方向驶去。
我静静的临车窗而坐,脑海里却在不停的翻飞着有关韶山的记忆。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毛主[xi]的家乡就在江西韶山,那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山村,又是一个特别神秘的地方,自此,我就对韶山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今,四十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圆了儿时的梦,去一饱韶山的风采了。
导游小周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当她看见一车人对韶山这个地方流露出无限敬仰之情时,微微一笑说:“其实,韶山本是一个很穷的地方。很久以前,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相传,韶山曾因舜帝南巡自此,赏心悦目,遂奏韶乐,引凤来仪而得名,因此,这里也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但看‘韶’字,有后人说文解字说,太阳上边站立一个人,不仅手拿一把刀,还有一个好口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才!寓指这里诞生养育了伟人毛泽东。”
我们倾听着小周娓娓的介绍,心儿早已飞到了那个神往的地方。到达韶山时,刚刚8点半,我们首先排队游进入毛泽东广场拜谒毛主[xi]铜像。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毛泽东广场占地面积10.28万平方米,以毛主[xi]铜像为广场聚焦点,以景观大道为中轴线,依次分为瞻仰区、纪念区、集会区、休闲区等四个功能分区。毛泽东铜像高达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不仅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铜像面朝东南方,他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xi]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屹立,成功的再现了人民领袖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
在毛泽东铜像前,一位广场管理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尊铜像运送过程中的新传奇:毛泽东铜像是由我国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弟子程允贤设计,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铜像从南京启运后,途经江西井冈山时,运载卡车突然熄火,随行的技术人员对车况反复进行检查,就是检查不出任何问题,只得将车辆在井冈山停留一夜。不料想,第二天,运载主[xi]铜像的车辆没做任何检修居然顺利启动了。人们都说,因为井冈山是毛主[xi]最早拿起枪杆闹革命的地方,所以,当他走到这里,就要停下来看一看。更为神奇的是,在主[xi]百年诞辰铜像揭幕时,不但韶山冲漫山遍野开遍了杜鹃花,而且韶山冲上空,日月同辉的奇景长达八分钟之久;还有六只鲜艳的彩蝶环绕着主[xi]铜像翩翩起舞,人们认为那是与主[xi]同回韶山的毛家六位亲人穿越时空,以神话般的浪漫方式在韶山聚首…….听着这些近乎神奇的传说,凝神仰望着高大的铜像,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敬仰和复杂的情感。
那天是周末,到毛泽东铜像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人很多,有干部、工人、解放军、教师、学生,也有极普通的农民,每个人都是怀着虔敬的心,在主[xi]铜像前献花篮、敬花环、合影留念…...在这里,虽然看不见香火缭绕,听不见爆竹声声,但鲜花一簇,花篮一个,祈祷一声,心香一许,镁光一闪……却胜过人间千语万言。在县委办同志的安排下,我们一行五十多人购买了一个硕大的花篮,排成两列纵队,缓步将花篮敬献到主[xi]铜像前,然后,又环绕铜像转了一周,以示对主[xi]的尊敬和怀念。
离开了毛泽东广场,我们又去瞻仰毛主[xi]故居。其实,毛主[xi]的故居也就是在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型普通农舍。故居坐南朝北,东头是十三间半瓦房,西头是五间半土砖茅屋。屋后是长满青松翠竹的小山,左右两边是菜地、晒谷坪,门前不远处是一畦畦绿油油的稻田。我们随着川流不息的游人,一间房屋、一件物品的逐一浏览着,每颗激动的心都在尽情的驰想着:一百多年前,就是那一声洞穿长空的婴啼,让这里成了“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少年毛泽东向世界投出了关注的目光…….
离开毛主[xi]故居,我们来到了那个后来被人们称之“西方神秘山洞”的滴水洞。这里山壑幽静,青竹挺拔,山泉淅淅,凉风习习。进入滴水洞一号,但见这里陈列着毛主[xi]回韶山时所用的床铺、沙发、书架、桌椅以及一个木制乒乓球台……,在这里,老人家不顾自己已进古稀之年,回到家乡后,仍然不知疲倦的起草、批阅文件、看书学习、不懈思考…….凝视着老人家居住过的房间、用过的每一件物品,我仿佛在翻阅一部厚厚的大书,尽管这本大书上落满了灰尘,然而书中珍藏的真理光芒却在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放射出来。
走出滴水洞,时间已过中午。在韶山一个普通的毛家饭馆,我们很有兴致的品尝了毛主[xi]他老人家生前最喜欢吃的一道家乡菜——毛氏红烧肉,美美的喝了一碗红米南瓜汤,每个人的心中都激漾着无限的深情!
7月5日
请记住今天这个日子吧!此刻,我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这里不仅有苍茫的林海,雄起的峰峦,飞泻的流泉,更有黄洋界保卫战的礌石、八角楼上的油灯、朱总司令挑粮的扁担……当我们心怀虔诚的行走在这片红色的天空下,那一处处红色的遗迹伴随着一个个红色的故事,更让你心升敬仰与慨叹!
行走在黄洋界陡峭的哨口上,凝望着高峰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不觉吟诵起毛泽东主[xi]的著名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在声声吟哦中,我的眼前再现出黄洋界保卫战的悲烈场景:陡峭的绝壁,隆隆的炮火,山洪般的礌石滚木,潮水样溃退的敌群…..如今,悲壮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硝烟,战火,呐喊也已消失的无影无踪,空留下一方炮台镇守着群山和云雾,芳草与绿树……徜徉于此,我禁不住心潮激荡,一种神圣的气氛在包裹着我,让我从内心升腾起无限的崇敬!
行走在大井村灿烂的霞光里,我的耳畔不觉又响起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等一首首红色歌谣。遥想当年,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与当地群众建立了鱼水之情,留下了“一篮鸡蛋”、“一根扁担”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大井村毛泽东同志旧居前的一块平地上,有一块黝黑的大石头,石面光滑铮亮,高度适中。当年,毛泽东经常“忙里偷闲”,坐在这里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有时也与战友在这里商议对策,与农友谈天说地。如今这块被称为“读书石”的石头,已经成为一块珍贵的文物完好的保存在大井村红色革命旧居里。坐在上面抬头仰望,天空悠远而广阔,环顾四周,群山黛青而绵延,使人不觉神游方外……
在井冈山,我们的行踪虽然来去匆匆,但是,我们却在这里领略了一代伟人开天辟地的艰辛;我们吃了一顿小米饭,走了一段红军路,瞻仰了烈士陵园,观看了一场井冈山斗争的声光电影…….真正经受了一次思想的震撼,灵魂的洗涤。井冈之行,是我一生的“红色之旅”。
-全文完-
▷ 进入看风景的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