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必定的目的地,是人的一种归宿,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题记
上界秋光静,中元夜气清。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也称中元节,是鬼节。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十月初一。鬼节,自然让人想起自己仙逝的亲人和朋友,也让人想到了死亡。
死亡,是指生命消失。由于人们对死字有所忌讳,汉语对人的死亡描述词汇极其丰富,许多时候会用相对委婉的词汇来代替“死亡”两个字。如:羽化、升仙、驾鹤归西、天妒英才、红颜薄命、过世、作古、与世长辞……无论用什么样的雅称来形容死亡,世上所有人谁都离开不死亡对我们的垂青。因此,在所有人都自己的哭声中到来,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一来一走,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像演戏一样,演绎完自己的人生故事后,便谢幕挥手告别,与等待的死亡亲吻。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快乐就有悲伤,有相逢就有别离,有生就必定会有死。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本厚重的书的话,那么生就是这本书的封面,而死则是这本书的封底。中间的空白页,是要我们自己来撰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人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人生一世,随着指间书页的一页页滑过,人生时光的一天天飞逝,书是终会被翻到封底。我们,也终将会直面死亡。死亡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生,却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完美的死亡。
古代帝王们,把死亡看得无比庄重神圣且隆重。皇帝登基,便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刻碑铭文。在历史上的诸多皇帝中,面对死亡,最冷静、理智、清醒的当数女皇武则天。行走在八百里秦川腹地,走过千年不朽的大唐,静静的长眠在乾陵。她在自己墓前竖起一块硕大的无字碑,百年后的是非功德任后人评说。无字胜过有字百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你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千年的历史云烟携着雷电,从遥远的大唐凝聚在无字碑前,留给史书一页新。
死亡,一个生命个体的终结消失,人生的最大失败,人生最大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平民百姓,不敢谈及留下上万年佳话的三皇五帝之崩,也不敢奢望史书上留下身影的唐太宗之死。历史的笔墨不会有更多的篇章来记载平民的生死,也不会有更多的章节来记录百姓的死生。面对死亡,百姓的我,只要自己心中充满沉静便好。人生最圣洁的时刻是死亡的时候,抛开所有的忧愁与烦恼,让自己于沉静中安详地离去,永远的回归自然是最好的。这是我自己对自己将来死亡的期待。
死亡,是一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必定的目的地,是人的一种归宿,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前几天陪母亲走完了她最后几天的人生之旅,可以说陪昏迷中的母亲一起等待死亡。当看到母亲最后一点点没有了呼吸后,我没有落泪,只是慢慢帮母亲穿上衣服,望着老娘安详离去。那时的我清楚地告诉自己:母亲卧床十二年,在病榻上饱受病魔折磨、痛不欲生,每日靠度冷丁、血浆、氧气、输液维持生命体征。死亡,是母亲永久摆脱痛苦的最佳解脱方式。看着母亲安详地躺在那里,我感觉到母亲回家了……
人生一世,无论苟活了多少年,总在在等待中死亡,最后接纳死亡。人,有生必有死,任何生物从它诞生那一天起,便开始一天天、一步步走向死亡。有多少次诞生,便有多少次死亡。死亡,是任何有机生命的必然归宿。小时候,听母亲说“人多活一天就离死亡更近一点!”年少不知世事的我,当时只觉得害怕,又有点懵懵懂懂。如今明白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知道自己也行走在等待死亡的路途上。死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试问苍天,芸芸众生,其数无量,谁能逃避得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更多的一些人事沧桑,又目睹了亲朋好友的离去,我才明白并不是洒一阵伤心泪就能完全忘怀的事。特别是十五年前挚友的逝去,我才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感触。他走了十五年了,死亡的阴影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更在我的生活中,无论我咀嚼、回味和遗忘,他就像一个难以摆脱而又诱人的魔术,时时叩击着我的心灵之门,让我无法挥撒自如。如今,快到知天命的年龄,面对死神的降临,开始坦然豁达,从容地向前走去。
生,是等待死亡的一个历程。人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命运,这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尽管自古至今,曾经有很多很多的人尝试过去突破这种宿命的悲哀,可是终究失败。等待死亡,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对待,而是一种境界。死亡——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所有喜欢文字的人的笔下会被演绎成一幅幅凄美的画卷。弗洛伊德说:人生来就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与死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是每个生命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看着你远走,我泪往心里流。生死离别,给我的感悟是:生就意味着死,死也意味着生。看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千字小说却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层含义,它集海明威的“死亡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生与死便已有了一种无形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辅生。从人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死”便已预示在这世上,预示在这“生”的含义里。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这段直线距离,是一条人人都走有去无回的单行线,也是人人需要等待的一个过程。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不要挑战死亡,而要等待死亡,接纳死亡!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这个七月,是我感悟死亡最多的一个月份。七月初一堂兄去世,七月初四母亲去世,七月初九烟雨好友过往的记忆去世,昨天嫂子的父亲去世。翻看着电脑桌上的台历,上面记下了一个个黑色的日子。这一连串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的告别,给我最深的感悟是: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必要去考虑甚至可以说是设想,最重要的是自己现在要好好地活着。这让我想起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人啊,平时可以忽略死,真到死时则是超然、平静、温馨,那应该是死的最高境界吧!我不知道自己到临终的时候,会不会有我现在崇尚的这种境界?我希望自己有这样的境界,更期待自己有这样的境界。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昨天去上坟,回来后心情一直低沉,在江边坐到夕阳西下时才回家。天边如血的残阳,携着最后一丝光明向无尽的黑暗坠去,只余下一片暗淡的天空和朵朵血红色的云。我轻轻的闭上双眼,思绪转身向那幽邃昏暗的河坠去。打开日记,写下中元时节的心语:死亡,是一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必定的目的地,是人的一种归宿,是一种回家的感觉。无为做吃等死,是人生的悲哀;无求等待死亡,是人生的一种意境。人生的生死轮回,会让我去寻找那个上世错过的人……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