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斋中的案台上,有一个做工精致的竹制笔盛,四周的盛壁上规整地排列着精雕细刻而成的《论语》摘句精选。上面那一个一个的方块字啊,被雕刻得是四平八稳、方方正正、清楚透亮、明明白白。
这个笔盛,是我的一位文学朋友游历杭州时,她特地从灵隐寺景区买来给我留作纪念的。朋友说:“见盛仿若见人。今后如遇有暂时的困惑或者解不开的心结,欲找她倾诉时,便只要去观察笔盛,用心地去和笔盛对话,她会从笔盛中走出来陪我聊天,让我心中的郁结可解。所以,这笔盛就被我一直摆放在书房的案台上,成了我人生路上一位不说话的朋友,静静地在书房伴我。
眼前的笔盛,气定神闲地站立在我的身前,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神态是那样的安详与淡然。让我不由对它产生出莫名的景仰情愫。虽然笔盛不起眼,但是它的脚下很是稳健,站得是四平八稳,堂堂正正;虽然从外表上看笔盛的骨节似乎被世俗磨光了,但是,它骨子里的节气与人格魅力永在,是岁月无任如何也改变不了的;虽然笔盛的身材很短小,但是,它却有着博大、宽广的胸怀。不信,你看那一支支立在笔盛中的会说话的笔,不仅能描绘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四季、人间的风物,还能装得下蓝天、大海,似乎比人的心胸更宽广,比人的品格更高贵。
我兴味盎然地捧起笔盛,一边仔细地端详着,一边就着上面雕刻精致的文字开心地,摇头晃脑地诵读了起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着这些充满哲思的理性句子,不由得我心情顿感无比的舒畅和陶然。原本心头一丝郁结的愁烦,顿时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最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这三点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是大学问家孔子告诫我们的。
在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并不是单纯地局限在知识的层面上,也并不是单指聪明机敏,他说的是智慧,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是说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是没有忧烦的。“勇者不惧”,是指真正有大勇的人,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任何艰难困苦能阻挡得了他前进的脚步的。真正的仁和勇都是与大智慧并存在一起的。
是啊,如果我能做到如上所说的那样,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中的“荡”指清除,洗涤干净。坦荡荡,就是指心胸宽广、开阔能够容忍。而“戚”呢,在古代的意思是以形代声,从戉(yue)亦从尗(shu)。戉是兵器,指斧子。第一个戚指的是斧子,第二个戚是指的用斧子攻击别人。这里就是说,小人是不能够做到修身自律的,总是想着要去修理别人,攻击、打击别人。“长戚戚”,指的就是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明白地告诉我们,君子的心胸坦荡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的心胸狭窄,最爱斤斤计较,蚊蝇之心,容不下别人。如今,我捧在手中的这个不起眼的笔盛,它不就是个十足的道上君子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工匠要想把他的工作做好,就一定要先将其使用的工具准备好,打磨得十分锋利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在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之前,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一个人,哪怕是一个黑暗中的小人,在苦心的去攻击别人之前,也应该做足了准备再动手,否则,岂不是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林子,林中什么样的鸟都有。现实生活中就偏偏有那么一种人,阴暗险诈的内心中总是装满着人人厌恶的“长戚戚”,却又不懂得自己在做动作的时候先要“利其器”,以至于弄出些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的酒言疯语,借以缓释心中那种“嘴里吃不到葡萄却偏说葡萄酸”的葡萄心理,让旁人站在边上看笑话却浑然不自知。天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呐?算得是人还是鬼哟?这到底是何苦来呢?我真是搞不懂,这世界上咋就会有这种连竹制的笔盛都不如的人呢?郁闷中!
案台上的竹制笔盛啊,与生活中的某些人比起来,你是好样的。你比他们站得稳;你比他们有胸怀;你比他们有修养。在精神世界里你比他们强大得多了。在今后的征途上,我当向小小的笔盛看齐,宁愿做一只矮小、富有的笔盛,绝不去做一个高大、贫寒的强者。这也许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位文友,她特地从灵隐寺买来这只笔盛送给我留作纪念的禅意所在吧?我诚挚地,心怀无限敬意地感谢她的良苦用心!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