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石不仅仅是一块形状像袜子的石头。
袜子石更是自流井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
袜子石这条古老的街道历史悠久、声名远播。
在我的记忆中,当人们说“袜子石”的时候,更多的是指起于骑坳井止于天花井的一条古老的街道。这条古街宽仅丈余,不甚平坦,两面一溜烟高高低低排列着清一色的木穿斗、小青瓦、白粉墙的房屋。街面全部用不规则的石板错落铺成。其中,铺在中央的一块黄黄亮亮的石板形状如袜子,“短桩桩儿”,更像上世纪自贡人说的“套袜”。这块袜子石成了这条街的地标,加之满街都是织袜或织“家机布”的作坊,人们也就把这条街叫做“袜子石”了。
儿时,我和姐姐、弟弟跟随母亲从贡井回自流井高山井老家探亲,如果不走上桥这条路,就要从骑坳井经袜子石再到高山井。记得,翻过骑坳井不久,老远的就能听到嘈杂而有序的“咵哒、咵哒”声,让你脑子一个激灵——袜子石到了!这噪杂而有序的声音是从织袜机、和织布机(织“家机布”的土机器)繁忙而有节奏的运转中传出来的。然后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变大,令你感觉到整条街都劳动着、鲜活着。每当来到那块袜子形石板前的时候,母亲总要指点着石板给我们姐弟仨看,并津津有味地说:“这就是袜子石!你们看像不像一只套袜啊?”我们也就会好奇地在袜子石上踩踩跳跳,口头叨叨着:“袜子石,像,很像,好安逸……”。
孩提时代,我一看这石板不像是工匠凿成的,而是“天生”的;但我不知道这袜子石是铺路工有意安放在街心的,还是偶然所为?我不知道是先有织袜子的作坊,还是先有袜子石这条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条街的名字会用一块石板来命名?及长才有所了解。
在古代,中国人的袜子大都不是针织的,而是用布缝制而成的,而且大都用“生白布”缝制,穿着起来不怎么“合脚”。这可以从母亲摆过的一个龙门阵中得到印证。说,古人选娶儿媳妇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女红要好,可是有一户人家的子弟其貌不扬,又没有多少才学,只好“茅斯头栽菜”娶了个笨手笨脚的媳妇。不过,即便这样还得做针线活。一天这媳妇在街上扯回(过去自贡人叫买布作“扯布”)一尺生白布,给丈夫逢了一双袜子,无大八大,怪模怪样,婆母看了,笑着说:“儿啊,你看你做些啥子哟!你还是做个人样儿嘛!”媳妇听了,反复想婆母说的“人样儿”是什么?终于开窍了。第二天,她又去街上扯回一尺生白布,认认真真地剪裁、缝制,经过两天熬更守夜,终于做好了。心里很得意地忙着拿给婆母看。婆母刚刚接过手,就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原来,她缝制的袜子像手套一样有五个指母……
想来,这傻媳妇费心费力做成的袜子,穿起来一定很别扭吧。
后来,当“洋人”撞开了中国千年紧闭的大门之后,当更加人性化的软软的有弹性的穿着合脚、舒适的“洋袜子”和编织“洋袜子”的机器进入中国后,人们就慢慢地废弃了那种土布缝制的袜子了。也许,正是这样自流井才有了一条集中编织袜子的街道;也许,正是人们想把这条街道整出个“品牌”来,才在街心铺就了一块形状像袜子的石板,于是“袜子石”也就不胫而走、不翼而飞而名闻遐迩而热闹得仅仅次于正街、新街而可与铁厓路比肩的街道了罢!
然而,世间事物总是风水轮流转的。那不?
自从母亲第一次指点给我看“这就是袜子石”那一天起,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来到这条古街道时,已经找不到那块成就了“袜子石”名声的袜子石了;当然,也就听不到咵哒咵哒的嘈杂有序的繁忙声音了;因为,在这条街道上已经没有一家店铺在制作袜子抑或编织家机布了。即便原来“袜子石”的古朴模样还依稀可见。
不过,袜子石这条古街,让我感觉到了古人的质朴、敦厚、实在和文化。就从他们给一条街道的取名来看也可见一二。比如,贡井的万年灯、盐马路,自流井的高山井、竹棚子,大安的扇子坝、洞口井,哪里有今人的虚浮、骛远和张扬?比如,什么长征大道、景观大道之类的一点地域特色都没有的称谓,更不好言其文化含金量了。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