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百姓,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是缘于演义或传奇或者是听书而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象《说唐》、《说岳》、《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薛仁贵征西》之类的书,能成为经典的演义类的书籍。当然,这不是正史,只是一些传闻或者野史拼凑而成的书。其中有一个令人纠结的情节,就是渴望清天,渴望侠义。包清天的故事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就是老百姓对阳光政治的渴望。当然,受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老百姓是不知道外面还有什么民主和法治的。根深蒂固的是被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只要这个皇帝不太昏庸,就满足了。如果这个皇帝不好,就希望有一个好的如包拯一样的清官来管理政府就可以了。而包拯也不是万能的呀,哪就有一些如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以及小侠艾虎、五鼠之类的江湖豪杰为辅佐,查勘案例,严惩凶恶,窃富济贫,为民伸怨,弘扬正气。这,也可能是老百姓数百年来理想中的“乌托邦”了。
可是,《国际歌》已唱了多少年了,中国也解放了多少年了,研究党史的人应该比我们更清楚。而当下的一些惠民政策却是成了“窃贫济富”的政策,真不知这些政府部门的“官老爷”是怎么想的。我就用实例为大家解读一下某些“惠民政策”,是如何变为“窃贫济富”的元凶的。
我国有一个惠民政策,就是企业有一定经营规模,能安排下岗职工有一定数量的,每个下岗职工可以享有每月四百元的补贴。大家说这应是个好政策吧。可是到了地方,就变成了“窃贫济富”的凶手了。企业老板就大量招收下岗工人,争取政策,争取补贴。而真正的补贴就到了老板的手中,工人是没有半点实惠的。比如,工人的工资应是一千元,如果是每个下岗工人每月有四百元补贴,老板争取了政策补贴只须用六百元就能打发一个职员了。换句话说,企业每招收一个下岗职工,就能换来政策补贴每月现银四百元。下岗职工没有得到政府半点实惠,而企业却是用低廉的薪酬来换取下岗工人的劳动付出。这样的政策,对企业来说真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政策的制订者不是脑残,就是弱智,成了“窃贫济富”的元凶。而时下有的老板,可能比“黄世仁”还要黑呀。
又一个优惠残疾人的政策,企业如果是能帮助残疾人就业的,就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哪好,企业就招残疾人来,不做事可以,只要报名做入档案。每月发残疾人二三百元的补助金,你回家待着,不来上班。企业争取的政策补贴比这不知多了多少倍呀。而真正的残疾人,又有多少的实惠?
再者,现在的生物发电不是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吗?企业就大办生物发电。招聘的员工都是大学生,因为有政策呀,解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就业,国家就有补贴。生物发电,国家有政策,每发一度电国家就可以有一定的补贴钱。这样就大大的加强了企业的利润,惠民政策的实惠就落入了老板的腰包。
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不知是如何考虑的。优惠的地方都是在企业,而对普通老百姓的困难,却是置若罔闻。学生没有午餐吃,就发动企业、慈善事业的人来捐助。为什么不能用国家的行政政策来帮扶学生呢?老百姓遇上了大的疾病,就只能是募捐、求助亲友、甚至于到大街上去行乞......为什么就不能制订一些真正的施惠于民的好政策呢?
板桥先生有诗:“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都能想到的民间疾苦,为什么现在的人民公仆就不能想到。“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老百姓没有了生活的活路,没有了生活的乐趣,这个国家能长治久安吗?管子也有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才国强啊!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清代的魏源先生,就曾为国家的安危有过这样痛心疾首的呼唤。当人民的公仆们整天乐悠悠看着神九上天,跨海大桥,和高速发展的大都市;当富足的暴发户们开着名车,倘佯于高级会所时;你们可曾想到你们的权利,你们的财富是怎样来的;你们可曾听到门外的“潇潇雨”声。老百姓在痛苦、在挣扎、在期盼真正的惠民政策详和的光茫能普照大地,让每一个老百姓真正地感受到惠民政策的实惠。而不是好看的文件,或者成为“窃贫济富”的元凶。
-全文完-
▷ 进入一啸长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