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桥上道奈何,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望乡台边会孟婆。
——题记
“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一首听起来有些哀挽《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早晨七点在十四盏烛光的辉映中回响在殡仪馆的告别厅里。
公元2012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四日)18时37分,慈母带着亲人的不舍,驾鹤西行,前往天堂。母亲的辞世像诗中写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样,轻轻地走了,永远地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女儿们无尽的思念。母亲生于1928年正月初八,母亲走完了她勤劳、辛苦的一生,永远离开了女儿,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留给我们永久的缺憾和无尽的哀思。站在母亲的棂前,深切缅怀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女儿们成长的历程,内心的悲痛无从言表。
岁月的磨砺苍老了母亲的容颜,染白了老娘的头发,妈妈毫无怨言,一年四季不停地忙碌着,坚强地撑起一个家。明媚的春天原本是踏青的美好时刻,母亲却是独自一人在田间里辛勤劳做;炙热的夏日应该是树下休闲乘凉的时刻,母亲却又在那半山披上收拣着瓜果;迷人的秋色应该是喜庆五谷丰登的时刻,母亲并没有因为喜悦而放下手中永远干不完的家务活;飘雪的寒冬按理是在家赋闲休息的时刻,母亲却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女儿们做着一件件棉衣……
曾经的一切就在眼前,此刻却是面对母亲那再也没有笑容的面颊。一阵细雨袭来,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花草树木间飘动,优昙树在风里摇曳,相送看来只能是两行清泪,再挥挥衣袖。思重重,念重重,料人间天上,再也难逢。走了的母亲,留下的女儿,情在绵亘,情无绝期。母亲走了,今天是火化之日。这三天,老娘与我阴阳两隔,无法想象母亲躺在殡仪馆冰冻的紫棺时中的寒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丧母之痛,非言语能形容。
火化前,在为母亲开光时,触摸到母亲冰一样没有温度的手,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妈妈的手,曾经那么丰腴、漂亮、秀气的手,现在干瘪得挤不出一滴汁水,是那种干裂的土地的颜色。妈妈的脸是灰白的,嘴张开一条小小的缝隙,似乎还想向上天要一口气,只要有这一口气,妈妈还能活,可是上天就是这么吝啬,再不肯把这一口气给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于是,母亲踏上黄泉路,走过忘川河,跨过奈何桥,再上望乡台,饮罢孟婆汤,便赴三生石。孟婆汤让我的娘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我娘的前世今生。冥府中,娘亲越走越远,再不见娘亲把手挥……
龙归沧海,飞鸟归林。母亲属龙,生于龙年,逝于龙年,母亲的辞世应为龙归沧海。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一笑抛经高卧隐,龙归沧海虎归山。85年人世的沧桑,转瞬离开了人世间喧嚣。七月,离愁别绪总是充斥这周围的空气。母亲仙逝之时,简陋的灵堂涌满前来吊唁的亲朋,逝者的遗容,让人回首生前的音容,唏嘘、扼腕叹息、痛哭流涕……我哭,再不能聆听娘之教诲;我奠,又不见娘来食。纸灰飞扬,星月香烛,吾娘安在?有来生否?如有来生,当再为母女;有魂魄否?如有魂魄,入吾梦来!我在等您入梦,我的白发亲娘!
青山无语、九天含悲,慈母仙逝,鹤鸣低回,音容犹在。娘亲啊!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在与父亲阔别13年之后,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与父亲相会去了。母亲七月初四去世,今天七月初六火化,明天是七月初七,我想母亲定是走上鹊桥与父亲相会去了吧!如此的心想,是我唯一能安慰自己不要过于悲伤母亲辞世的托词。哀思悠悠,悲情渺渺。今夜有风吹来,却不能驱散我遍体里念母的深深疼痛。苍白的日子,思念会化成厚重的云,让我看不到天空的色彩。我只感觉母亲离我很近,却又那么遥远。抬头凝望夜空,到处弥漫着郁郁的伤感。今作思祭母文,诉丧母之痛,慰慈母之灵。遥向西南之天,谨以心香一瓣,恭祭于慈母亡灵之前,奠告亡灵:呜呼尚飨!
七月流火,花的香气满溢了七月的夜晚。荒凉人世,演绎着人间的聚散离分。古往今来,人世间谁无不死,谁不归阴?青山依旧常在,夕阳几度常红。今日设仪布祭,不尽所怀,哀文数纸,聊表寸心。“妈妈我想我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这首歌从今天开始成了我心底的绝唱。此刻电脑音箱里传出“妈妈,我想对你说,你的腰身真的不再挺拔……”怎么此时听这首歌,曲调怎么是如此哀婉?这歌声与我此刻的心境是一种巧合么!
黄昏时候,晚风已凉,回去吧,我的娘!流火七月,演绎着七月离歌。老娘辞世,杨柳伤怀,秋风凄雨,草木含悲,老母与众仙相约,王母正请瑶池赴会。七月流火,讲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娘啊,白发亲娘,春露秋霜,寒来暑往,儿想你却不能去把你探望。丧母的悲痛之时,我用心告慰母亲:我的老娘,我会慢慢地从悲痛和忧郁中走出去,从深切的思念中走出来,期待梦中能与您在天国乐土重逢团聚!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