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紫阳堂历史的天空jsshzfl

发表于-2012年08月22日 下午4:49评论-5条

紫阳堂历史的天空

朱熹,为纪念其父朱松早年读书地徽州城南紫阳山,遂命名崇安新宅为紫阳楼,中堂挂匾“紫阳书堂”。1178年,他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的旧址建立了白鹿洞书院。

泗州双沟朱氏堂号:“紫阳堂”;祖堂楹联:“紫阳绵世泽,白鹿振家声”。可以看出,堂号和楹联是由上述历史典故演绎而来,由此认定,双沟紫阳堂与朱熹一脉相承。而今,朱熹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有的还迁居海外。

山河依旧,人世沧桑,朝代更更替替,万物生生灭灭。有的人化为了尘埃,再也寻觅不出历史的痕迹;有的虽死,但精神不朽,成为了永不褪色的旗帜,飘扬在民族的灵魂之中。打开尘封的家史,八百多年以来,我朱氏家族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纵观紫阳堂历史的天空,辽阔壮观、英才辈出,星光璀璨!然而,也有一丝惊疑的阴翳从时空的深邃划破你的心空,于是,疼痛的颤音也会从历史的深处滑落到你的心上。

中华名人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生,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投降派秦桧对金人的妥协,被贬知饶州(今江西上饶鄱阳县),未到任病故。后赠通议大夫,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

其父去世后,14岁的朱熹为遵父命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朱熹自幼聪慧过人,善于思考,勤奋好学,被誉为神童。19岁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从此,他走入仕途,为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效命,成为一个声名显赫、德高望重的四代元勋。他先后在多处做地方官员,后经宰相赵汝愚推荐入朝,升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宁宗称其为“儒宗”。从此,他成为了一代帝师,登上了人生辉煌的巅峰!

他为官清廉,有作为。在任地方官员期间,他积极赈济灾民,“惜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申敕令,惩奸吏”,政绩卓著。他在某些地区推行了改革措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触犯了一些权贵和富人的利益,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埋下了瘾患。

他旗帜鲜明,积极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派。1164年,“隆兴和议”订立后,宋称金为叔。他愤然远离政治,一头钻进理学研究中去了。这其间他建立“寒泉精舍”广收门徒,从事讲学活动,宣传治世之道。后朝庭要委他重任,而他看不惯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屡召不应。他不怕朝庭开罪,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视民族气节为生命。

他品性耿直,为官期间得罪了不少权贵。在做宁宗的顾问和老师期间,他忧国忧民,向宁宗提出不少的建议,同时又针砭时弊,提出改革主张。他的人格品性,隐现着历史名臣汲黯和魏征的风范!可是,宁宗没有汉武帝和唐太宗那样博大的胸怀,后来,宁宗以干扰朝政为由,把他逐出朝庭。从此他走入了仕途的低谷。孰料,雪上加霜,1195年,朱熹的支持者赵汝愚受权臣韩侂胄打压和排挤,他成为了政治牺牲品,陷入了空前的绝望。他的理学也受到了批判,被斥为“伪学”。他恨天无眼,报国无门,于1200年4月23日忧郁而终,享年71岁。死后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可以想象,朱熹临终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壮志未酬身先死,这是怎样的悲哀?他美好的梦想随着他身躯一同轰然倒塌了。时值政治阴霾,风声鹤唳,他死后少有人前去悼念。一代圣贤晚景如此凄凉,山河动容,长歌当哭,蓝天白云一同悲怆。令人感动的是,他的生前挚友、诗人陆游特为作文哭祭,南宋名臣、词坛飞将辛弃疾不理权贵阻扰,从信州赶来送葬,并作文祭悼,以慰英灵。

让人寻味的是,他死后的第9年,即1209年,朝廷追赠他为中大夫、宝谟阁直学士;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生前遭排挤打压,死后位极人臣,官居正一品。这真是开历史的玩笑!如果地下有灵,熹公是感动?是不屑?是啼笑皆非?还是含笑九泉?

他是我国自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圣人,史称“朱子”。他强化了“三纲五常”,把儒家思想推向了顶峰,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建立了完整的治国方略和理论体系,成为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官方哲学、治世指南。

他学识渊博,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一代天骄,用在他的身上是毫不夸张。他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等。此外还有《朱子语录》,这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语录,类似于孔子的《论语》。他兴趣广泛,对经学、史学、佛学、道教、文学、乐律、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并著书立说。他一生“著作广博宏富”,令后人叹为观止。其著名的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等,至今仍广泛流传。

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成为了一代理学大师!他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他客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这个观点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超前卓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无疑,这一观点向传统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宣战。 1175年,他与“心派”吕祖谦、陆九渊等人在江西上饶鹅湖寺相会。他作为“理派”的代言人,向“心派”打响了第一枪,进行了一场思想意识形态的革命。后来,这著名的“鹅湖相会”被历史记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游历很广,四处讲学授徒,歇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他创建了白鹿洞书院,还在湖南长沙修复了岳麓书院,并订立学规。后来“学规”成为了四大书院的指导大纲,他当然地成为了南宋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影响巨大,书院曾人气鼎盛,而官学却冷落萧条。由于他理学治国的意识超前,难被当权者所理解,最终以“伪学”定论。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理学后来成为了封建统治者们治国宝典,让儒家思想真正成为了全面统治中国的思想体系。元顺帝时封他齐国公,明庄烈(崇祯)改称先贤,清康熙升他至大成殿哲位配享。从此,他成为孔孟以后公认的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他的思想不仅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影响重大,他的理学迄今仍被东亚、东南亚各国推崇。他认为天理就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美的是人欲。洞察中国,放眼世界,他的这一论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欲是万恶之源,它会吞噬天下苍生!虽然,人欲不可能得到彻底消灭,但这是他为维护社会秩序而提出的一个理想目标。这一论断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是人生的路标,是思想的灯塔,引导着人类正确的思维走向,成为了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

他是我家族的殊荣!是中华民族一个神奇而又骄傲的符号!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心灵之树上结出的文化圣果!

历史迷雾锁始祖

历史往往是迷雾疑云锁死真相。一部双沟紫阳堂朱氏家史,同样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国史是人写的,写史的人不能明显违背统治者的意志。汉代,司马迁仅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汉武帝就对他处以酷刑。因而,史书上的真实只是相对的,没有人敢说有哪部史书是绝对的客观。地方志与家谱因史料来源和环境的限制,也会有不完整甚至错漏之处,有待后人仔细研究。

双沟朱氏三房家谱记载:“徽国文公来脈查阅总谱注 (始祖)剪公自徽迁汴,在明洪武初年往金陵,定鼎扶佐太祖,为诰授金吾将军,封赠龙虎将军、上护军,锦衣侍卫都指挥使,恭赞军务,率子姪居金陵。封鑑公世袭金吾将军、锦衣侍卫都指挥使。辅佐建文时,永乐以靖难师至金陵,复行践祚。鑑公有不仕之意,率子姪归隐泗州双沟镇,此即来双之始祖(始迁祖)也”(三房敦连公后人九兰先生所撰朱氏谱序)

毋庸置疑,九兰先生为记录这段文字,查阅了大量家史资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修订现代《双沟朱氏家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贡献一:明确了双沟朱氏始祖剪公的祖籍和迁居的位置以及定居的地点和家族最后的落脚地点。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形成一府六县的格局(州领:黟县、歙县、休宁、骛源、祁门、绩溪)。河南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汴,还有一种说法,古汴水从开封经今泗洪县城与双沟镇之间,流到古泗州穿城而入淮河,“迁汴”是否是指汴水下游河边某地带?有待考证。定居的地方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最终的落脚点是淮上明珠、泗洪千年名镇双沟。

贡献二:明确了朱氏后人移居双沟的原因和具体时间。其原因是,因1402年“靖难之变”而归隐双沟。由此确定了双沟朱氏紫阳堂已有六百一十年历史。

贡献三:明确了双沟紫阳堂与朱熹一脉相承。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故“徽国文公来脈”即“朱熹后裔”之意。熹公的祖籍是徽州婺源,定居福建建阳。按长房炳南公谱,双沟朱氏系熹公三子在公后裔。

贡献四:明确了剪公和鑑公的身份,他们是军人,而且是官阶较高的将军。

家史有九兰先生的“四个明确”,其真实性应无争议。但经认真分析,反复研究,认为在“四个明确”之外,家史中仍存在着很多疑点。

历史记载是严肃的,必须客观,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观点。相信此观也是现代朱氏儿孙的共识。

双沟紫阳堂家史哪些方面存疑?

一、剪公是来双始迁祖鑑公的父亲,但家谱上为何没有记录他祖籍的详细信息?他具体是哪里人?徽州为朱熹祖籍,熹公三子在公后裔大都分布在闽浙两省以及皖赣粤,其六世孙有朱斧、朱键兄弟居杭州,朱键后代不详,与剪公是否有关联?剪公何时自何地迁出?汴是现在的何地?剪公是在去金陵前就参加了朱元璋义军,还是去金陵后?靖难之变时剪公是否已去世?这些疑问至今仍然待解。再者,家谱中注明剪公有那么多官衔,为什么《明史》和相关史志没有提及?虽经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也没找到剪公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另外,从家史中记载他的那些官衔来看,他不仅是皇帝的亲信、近臣,而且官位很高。明代都指挥使司与布政司、按察司并称三司,都指挥使常分管一省或数卫军事。他又是金吾将军,系二品武官,这个级别在明朝是非常高的。明朝皇帝很吝啬,也非常专权,朝中连宰相都不设,可见二品大员的政治地位了。剪公既然这么显赫,历史上不可能没有记载。锦衣卫最高官职是三品指挥使,剪公身为二品官员,兼任重要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有可能的。明代初期的锦衣卫指挥使的确史料无明确记载。因而,有人认为可能是相关档案资料被朱棣入南京后烧掉了。当时是有这种情况,但剪公官封金吾将军,说明他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朱棣烧了他的锦衣卫指挥使记录,但烧不了他的全部,烧不了他辉煌的昨天。

二、家谱称,“封鑑公世袭金吾将军、锦衣侍卫都指挥使”。锦衣卫指挥使及部下官佐常征勋戚子弟担任并世袭,与家谱相符,可《明史》提及的锦衣卫指挥使里也没有朱鑑的名字。遍查史籍,有五种国史与地方志提及明初同一位朱鑑将军,记述大同小异。明中期大学士朱国桢修《皇明史概》,殉国臣传?一百二十卷记载“朱公名鑑,北平行都司都指挥,守大宁,勇冠诸将,虏皆畏而避之。北兵至,诸将陈亨房宽皆降,鑑力战不支被缚,罵不绝口,死之。建文帝加卹典。文皇檄中所谓萬段凌迟处死者即鑑也”。清康熙朝张廷玉主编《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冬十月,燕兵自刘家口间道袭陷大宁,守将朱鑑死之;列传第三十:及大宁陷,指挥使朱鑑力战不屈死(光绪同文局本)。清乾隆朝《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十二:大宁指挥使朱鑑籍贯未详,燕王陷大宁,力战死(见明史及辑览)。这三部史书均没有提及朱鑑的籍贯,其中时代最接近、史料价值最高的《皇明史概》明确朱鑑官职是都指挥使。泗州地方志《泗州志》与《泗虹合志》明确记载“朱鑑泗州人,以指挥守大宁。建文元年冬,燕兵自刘家口间道袭大宁,城陷死之。国朝乾隆四十一年赐谥烈愍(胜朝殉节诸臣录)。”如果方志的记载来源可靠,按照同职同地重名概率则可以推论《明史》中的大宁都指挥使朱鑑将军就是双沟紫阳堂朱氏迁双始祖,进而可以推论剪公“迁汴”即迁居泗州城到双沟镇一线汴河岸边。这样新的疑问出来了,在大宁英勇战斗不屈而死的朱鑑,家谱里却是率子姪归隐泗州双沟镇,孰真?是否为避免朱棣及以后的明帝的迫害而曲笔?清朝重修时为何依旧称归隐?世袭的锦衣卫指挥使如何迁为北平行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使是不能世袭的)?

让我们以现有资料和史书尽力还原历史。“由徽迁汴,定居金陵”。剪公开始应是因经商移居汴河流域的古泗州一带(据长房炳南公口头传给后代说法),后加入元末濠泗红巾军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坐上龙椅后,剪公逐步升迁为金吾将军(正二品散官阶)、指挥使(长房敦易公谱),后赠龙虎将军、上护军,定居金陵。年迈后致仕,以长子鑑公世袭金吾将军,任锦衣卫指挥使(长房敦易公谱)。

1391年,为防关外蒙古元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派自己宠爱的第十七子朱权就职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身为常被外派监督护卫藩王的锦衣卫指挥使,鑑公被朝庭调至大宁,辅佐宁王朱权。宁王在大宁设立了王府,“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部下多数都是蒙古兵,个个英勇善战。1387年,朱元璋在大宁设“大宁都指挥使司”,次年,改称“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行都司下设二十二个卫,卫的官佐多数是兀良哈蒙古人。鑑公既是汉人、洪武帝濠泗同乡,又是朝廷派去的命官,自然深得宁王的信任和重用,让他担任了北平行都司的最高长官都指挥使。这是朝廷的正二品命官。据推测,他可能还兼任了负责王府护卫的最高长官。九兰公家谱上说的“锦衣侍卫都指挥使”并非空穴来风,只是前后官职混淆在一起了而已。

朱元璋不接受历史的教训,他把自己的皇子分别封王,让各自镇守一方,最终导致皇家骨肉相残,汉代七王之乱的悲剧重现。朱元璋死后,他的丧钟敲响了,同时还敲响了建文帝的丧钟。建文帝看到各王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中央集权成了摆设。他为了削藩,最终引起诸王不满。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变”。当时朱棣自统雄兵十万,是诸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但与庞大的朝廷相比,他深知凭这样的力量去反搞朝廷,是以卵击石,是自取灭亡。于是,他就想到了与宁王朱权联手推翻建文帝的计划。有史料记载:

一天朱棣装扮衣衫不整的样子,骑马来到宁王府的大门前求见朱权。此时,朱权还没有反叛的念头,但听了朱棣的花言巧语后,念及手足之情,还是将朱棣迎进了王府。朱棣劝朱权一起造反,并承诺平分天下。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朱权不仅无意造反,还劝朱棣不要造反。之后,朱棣在宁王府住了七天。走时,朱权送朱棣到宁王府不远的一座千秋桥上,朱棣又劝朱权一同造反。朱权依然不从。于是,朱棣一挥手,埋伏在千秋桥下的士兵一拥而上,包围了朱权。朱权的亲兵见状与朱棣的士兵杀在了一起。喊杀声立即惊动了城内官兵。这时,城内有一位姓朱的大将军率兵前来支援,势单力孤,也被朱棣的伏兵杀死。朱权一看情况不妙,急忙向蒙古兀良哈三卫呼救。燕王大笑着说,你的蒙古兀良哈三卫已变成我的人了。朱权一看,兀良哈三卫果然站到了朱棣的一边。原来朱棣在宁王府见无法说动朱权,便在暗中策反了兀良哈三卫首领。这样,不谙权谋和韬晦的朱权只好束手就擒。

这个“一位姓朱的大将军率兵前来支援”,就是鑑公!大将军,在诸将之上,就是北平行都司都指挥使兼王府护卫的最高长官朱鑑!为什么这么肯定呢?上文《皇明史概》殉国臣传?一百二十卷记载:“朱公名鑑,北平行都司都指挥,守大宁,……死之”。

《明史》、《泗州志》、《泗虹合志》及相关史料也相互印证,朱鑑战死大宁无疑。而家史中记录的“鑑公有不仕之意,率子姪归隐泗州双沟镇”一说,缺乏证据,显然不能成立。在证据面前,只能相信证据,也就是说,只能相信《皇明史概》、《明史》、《泗州志》、《泗虹合志》及相关史料。

一代英贤,勇冠三军的良将,震荡山河的历史风云人物,没有死在守土尽责的疆场上,却死在了皇家自相残杀的血雨腥风之中。他一生英名盖世,死没有壮怀的激烈,也没有留芳千古,反而成为了一个屈死的冤魂!这让人痛心,让人愤懑,让人感慨,又让人感到了历史的无奈!

鑑公死后,其眷属就归隐双沟。家史中记录:“靖难师至金陵,复行践祚”,这里记录了鑑公后人因靖难之乱归隐双沟的原因。据长房炳南公口述和长房何圩分支父老相传,祖先离开金陵后先渡江北迁至明光紫阳山下隐居,后又北迁渡淮定居双沟,建紫阳宗祠。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家史中为何要隐匿鑑公真实结局呢?据《皇明史概》殉国臣传?一百二十卷记载,鑑公牺牲后建文帝进行了恤典(举行了追悼会或葬礼仪式)。《皇明史概》殉国臣传?一百二十卷又记载,朱棣为号令诸侯,震慑天下,在檄文中说,“萬段凌迟处死”指的就是鑑公。建文帝被推翻后,朱棣坐上了龙椅。细想一下,鑑公是被他杀掉的,鑑公又受到了建文帝的恤典,两者是政治立场的对立,是敌我关系。为怕朱棣秋后算帐,先人们把鑑公的结局作隐匿处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大明江山长达276年。漫长的时间,使历史的记忆一天天变淡,最终完全淡出历史,于是,家史中也就出现了这样难以解开的谜。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推测,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以上仅是分析,不能作为家史定论的依据。这里提出的家史疑点,只是抛砖引玉,望世代儿孙,永远记住历史这沉重的一页!希望后来儿孙继续求证历史的真相,还我始祖的一世英名,以慰始祖鑑公的在天之灵!

现代星座

古代,七品以的的官员才算朝庭命官。为沿袭历史惯例,现将一些正处以上的干部以及专家学者作以下简介:

朱德兰,1927年生,双沟崔井村人,1942年初入新四军四师创办的淮北中学读书,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chan*]党,1943年5月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开封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上海解放后,随二野五兵团进军大西南。贵阳解放后,历任贵州省军区后勤部科长、处长、贵阳警备区副政治委员、都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贵阳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等职。1989年入贵阳市名人堂。

朱泽昶,字晓初,1940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授中校军衔。后在二炮司令部任副参谋长。离休后住成都,享受正军级待遇。

朱德芬,又名朱明智,系双沟三房峰山端庄分支后人,1919出生,青年时期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曾任宁波军分区司令员。

朱瑞泰,双沟邵洼村人,一九四五年担任军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晋升师级军医。转业后,任长沙市中医院院长。

朱泽波,1920年10月出生于泗洪县峰山乡,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chan*]党并参加革命。渡江战役左眼受伤失明,1952年又参加抗美援朝。授大校军衔。1957年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1983年11月离休。

朱爱林,1953年农历10月15日出生于双沟镇,1972年入伍,本科学历,曾任旅政治部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1993年授上校军衔。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96年9月转业到镇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2007年被授予镇江市“劳动模范”称号,为镇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显著成绩。

朱泽旭,又名朱旭,1940年参加新四军,解放后转业到地方,长期在上海商贸系统百联集团从事国内贸易工作,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离休时系正处级干部。

朱星萍,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地方政府工作,八年抗战,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蚌埠工作,长期担任蚌埠市城建局局长。

朱斌,1973年10月生于双沟镇,1994年7月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高级教师,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宿迁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省优秀中考指导教师、泗洪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江苏省优质课评审委员、江苏教育出版社《时代数学》、《初中教学研究》杂志社特邀编辑。

朱冬冬,1978年11月20日生于泗洪县青阳镇,2001年6月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先后在泗洪县人民医院内科、急诊科工作,曾在上海瑞金医院深造,副主任医师,现任泗洪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朱善利,1977年考入北大经济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9月在北大经济学院读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担任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访问学者和伊利诺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客座教授。2009年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朱浩然,1984年10月生于泗洪县魏营镇何圩村。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取得学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系攻读硕士,取得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攻读博士,取得博士学位;2012年7月分配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道路工程研究所担任工程师。

朱永跃,泗洪上塘后楼庄人,博士学位。

朱永,1969年6月出生在双沟乡邵洼村,1992年考取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95年留校,1997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审计师,高级经济师。2000年分配在国家审计署金融司工作,现于中国投资公司工作,正处级。

朱德延,1939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华野司令部侦察营副政治教导员,后,相继在陆、海、空相关部队任职,1955年,在空军团政委任上参加首次立体协同渡海夺岛战--一江山岛战役。1978年在蚌埠空军航空兵第45师副政委任上离休。他晚年关心家乡经济发展,思亲情切,心系故土;并亲笔书写了宗岗分支的支谱图,为修订现代家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泽民,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陀螺仪与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历任扬州市重工局长、经委主任、人大副主任、副市长。八十年代担任工业系统领导人期间,对扬州主要企业推行厂长由职工民主推选制、企业绩效与奖金挂钩制,极大调动了企业领导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主人翁自豪感,使扬州地区的工业产值跃升江苏省第三位。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远景与对各行业的带动作用,组建扬州汽车工业办公室,使扬州工业有了发展的龙头。出于对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了解,为解决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与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在1987年提出股份制改造,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体系。1988年在扬州市二届人大选举时,被市人大代表们推选为市人大副主任,并兼任人大秘书长,期间建立人大工作程序化制度,落实人大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监督职能。1993年被选为扬州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在扬州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精打细算、统筹规划,以零负债,八年新建一座扬州城。2006年退休后,除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外,根据多年收集整理的材料与心得,编写出版了《养生与健康》一书。为实现父辈的遗愿,2008年发起成立双沟紫阳堂朱氏修谱筹备组,之后赴盐城、镇江、苏州、浙江江山、江西婺源、安徽徽州等地遍访紫阳堂朱氏族谱,以落实双沟朱氏的来脉。2012年被各支宗亲理事推选为双沟修谱理事会会长。他是继朱熹、朱剪、朱鉴之后我朱氏家族中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挽救朱氏家族濒临毁灭的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泗州双沟朱氏迄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年历史,为方圆百里地方大姓。双沟朱氏分为六大房,分别是迁双六世祖兄弟六人的后代,属紫阳堂后裔。自先祖迁居双沟以来,朱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为保家卫国,为民族的独立和繁荣,建立了不可磨灭功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经历了日本侵略者血洗双沟和十年文革“破四旧”的劫难,以致近百年家谱失修,导致家族文化濒临毁灭,出现世系不清、辈字未续,异居各地的宗亲脉折情断,有祖难寻,情近难亲。多少族人盼望归宗附祖,共叙亲情!就在历史的这一关键时期,是泽民先生圆了朱氏家族儿孙一个共同的梦,他为家族做了一件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望我世代有识儿孙,务必记住这个名字——朱泽民!

朱瑞祥,生于1926年,十八岁参加新四军,跟随张爱萍将军转战南北,参加孟良崮等战役,多次负伤。历任班长、排长、营长、营教导员。解放后任肥东县撮镇区委书记、肥东邮电局教导员。退休后享受正县级待遇。

朱海峰,明光小柳巷陶桥村人,抗战时期在新四军二师服役;之后,参加了华野各主要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后担任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院长(现为副军级的解放军装甲兵学院)。目前,任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朱瑞岭,1919年出生于双沟邵洼村。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泗南县(今泗洪县)的双沟区长和区委书记,指挥打响了双沟地区反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后任铁佛、管镇等地方的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在洪泽湖坚持敌后斗争,陶滩工委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洪沛、朱星萍等泗南县领导骨干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和国民党长期周旋;解放后,出任双沟镇第一任镇长,后历任泗南县长、淮南煤矿党委书记、华东煤矿党委书记兼淮南煤矿学校(安徽理工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校长等职。

双沟紫阳堂除以名人外,古今还涌现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名字是:朱文玘、朱霞林、朱德训、朱德润、朱维成、朱正俊、朱明波、朱瑞启、朱玉青、朱其军、朱贵川、朱法强(发祥)、朱迪祥、朱泽武、朱泽饶、朱月瑛、朱 飞、朱泽霞、朱泽泰、朱子川(杰三)、朱 升、朱泽兵、朱德凤、朱德峰、朱德春、朱星萍、朱凤祥、朱泽林、朱泽云、朱永章、朱瑞煌、朱瑞米、朱德骏、朱德洋、朱德兵、朱泽孝、朱泽美、朱泽勤、朱永胜、朱文松、朱雪飞、朱福堂、朱德立、朱泽伦、朱巨山、朱泽超、朱德淦、朱泽雨、朱永志、朱晓梅、朱 柱、朱家兰、朱麟祥、朱定策、朱永钟、朱德基、朱德桥、朱德雷、朱泽扬、朱永生、朱永伟、朱德兵、朱泽涛、朱永付、朱 斌、朱德玉、朱立朝、朱德扬、朱德元、朱泽波、朱永亮、朱泽友、朱泽忠、朱泽杭、朱永利、朱克陞、朱瑞杰、朱德育、朱泽涛、朱泽松、朱泽润、朱泽根、朱泽如、朱泽义、朱永、朱德钧、朱德隆、朱泽棉、朱泽江、朱永朝、朱富林、朱永怀、朱飞来、朱永青、朱瑞三、朱峰、朱瑞续、朱善魁、朱国银、朱瑞刚、朱瑞林、朱泽民(城头周台子分支)、朱德成……

古代,我们的祖先中有文臣有武将,他们叱咤风云,震荡山河,挥手书写了民族精彩的昨天,历史有痕,史册留芳!让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现代,家族中的仁人志士,有的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有的投身地方事业,成绩斐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为国为家为他人壮烈捐躯,成了民族英雄!他们是中华的先锋,家族的号角,“龙章”大旗的旗手,是新时代骄傲的图腾!

双沟紫阳堂的历史,是家族文化的足迹,精神的烙印,她给人以智慧、给人以遐想、给人以动力。

仰望紫阳堂历史的天空,古今名人灿若星河,他们的风采光芒四射,照耀千秋万代!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家族英才更会层出不穷,群星闪耀,涵盖辽阔,气势磅礴,灿若银河!

本文策划:朱永青;联合编写:朱永青、朱飞来、朱富林、朱发祥;汇编:朱发祥(古代),朱富林(现代)

二0一二年八月十六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jsshzfl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名人之所以至今被人铭记,
在于他们曾创造的丰功伟绩或精辟的思想,
在于他们身上那种值得流传千古的价值。
就朱熹而言,
作为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文章评论共[5]个
jsshzfl-评论

感谢【文清】老师的经典点评,向您问好、致敬!历史不会忘记曾经为社会做过贡献、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英雄的名字。at:2012年08月22日 晚上11:07

文清-评论

清晨的露珠,送给你轻盈剔透好心情。祝一天好心情!at:2012年08月25日 清晨7:37

jsshzfl-回复谢谢【文清】老师清晨的问候和祝福,向您问好、学习!为您祝福、为您喝彩!遥祝秋安、快乐、幸福! at:2012年08月25日 早上9:52

午夜流星11-评论

可以联系这篇文章的作者吗?我是其中提到的一个朱氏家族成员。at:2012年11月17日 中午1:21

jsshzfl-回复你好!很高兴在烟雨红尘网站能够遇到家族宗亲,请你联系我,希望多多交流,我的邮箱:jsshzfl@126.com,祝福新年快乐! at:2013年01月04日 凌晨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