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否认,现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送礼也就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时尚。
不管你是否出自真心,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囊中是否羞涩。那些五花八门的礼以各种名目和形式呈现。这些名目繁多的礼都好象赶集似的扑向人们的腰包。它比狼凶狠,比豹残忍,却比狐狸更狡猾。因为它以一种无辜的、必须的姿态出现,让你不得不慷慨解囊,还要外带笑脸双手奉上。
然而,当送礼成为一种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时尚后,人们也就无可避免的跟着它的脚步踉跄起伏,随波逐流了。
人们从无可奈何的跟从到不由自主的响应,接着心里就会起了化学反应,对那些特别的,偶尔的一两个不入群的另类加以指指点点。说好听点是说他们清高、不入流;说难听点,就成了傻冒,不懂人情世故,小气鬼吝啬鸡。
每一件事情只要形成了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轮的转换,渐渐地就成了一种习俗,或者说是风俗吧。而送礼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的习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角落迅速漫延、展开。
从刚开始送礼的遮遮掩掩到现在的光明正大的送。这中间的变化巨大不禁让人们侧耳匝舌,刮目相看。礼风越刮越强,礼数越送越大。
为了顺应这时代的潮流,各路人马也各显身手收集真经,为送礼出谋划策,在送礼的点子上大展拳脚。为怕老百姓不懂其中的奥秘,更以出书的方式大做宣传广告。你瞧,这边出了本《处世三十六计》。(客官,这可不是诸葛亮的谋略《三十六计》。这可是当今时尚送礼的诀窍偏方,书上说只要你拿捏到位,包你享用不尽。)嘿。那边又出了一本《永恒的处世宝典》。里面的内容大家一目了然,心知肚明。这样五花八门的书,呈出不穷。而现代化的网络更是把一切简便化了,只要你想知道什么,做什么,或者送什么礼,不用出门,只要在键盘上敲打一会,片刻功夫就一切搞定,而要办的事自然也就一切ok了。
为了找工作,人们不得不到处请客送礼;为了往上爬,人们对着上司媚笑送礼;为了面上这层皮,俗称面子,人们皱着眉头无论什么大小礼挺着肚子一律包揽;为了生意蒸蒸日上,宏图大展,人们更是不惜一掷千金;更有甚者,你上医院看个病、住个院、生个孩子什么的都要掏腰包,没几个红包送出,日子难熬;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日子久了,看多了,人们也麻木了。说起送礼就象三餐吃饭,晚上睡觉那样随意。慢慢地说话谈论间对孩子们也不避讳了。还有更多的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送礼,收礼。
这些问题成风,孩子们的眼里是越来越困惑。怎么和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还有五千年遗留的传统道德文明不一样?幼嫩的心灵一点一点的被污染。
那些高中生刚开始看着这一切的时候,心灵上象是割开了一道道伤痕,他们呐喊,他们反抗,他们指责,他们呼唤。然而,世俗没有因他们真诚的呼唤而停下脚步;他们呢?嗓子喊哑了,声音发不出了,文字沉没了,剩下那道血淋淋的伤口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地结成了疤痕。沉默中他们不禁思索:将来的他们是否也会不可避俗的走入他们的行例。到此,中高学生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变化,或者可以说起到了影响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大的转折点,至于这个转折点是好是坏,我们就只有求老天保佑他们了。
中高学生毕竟是青少年了,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思维。然而儿童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自己的辩解能力,却有着很强的跟随大人的模仿力。
大人们在送礼、收礼(行贿、受贿)的同时,在儿童的眼里却是在自然不过的理所当然。在他们纯真的幼小心灵里没有行贿受贿的概念,只有好人坏人,高兴不高兴的区分。看到别人给他们买这买那的,还很高兴的样,就自然认为是好人,而看见大人们在收礼后流露的笑意,更觉得那是对的,是过家家,串门子,走亲戚。
人们却一直在忽略这个现象。只管自己的前途,名誉和利益,忘了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健康成长。(这个现象虽然说不是全部的儿童,但是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这个现象却越是普遍的存在)。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你说的太夸张了吧,哪有那么严重,言过其实了。但愿,当愿是我言过其实,危言耸听。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举个例子大家参考参考。
前段时间外甥的一席话吓了我一跳。因为妹妹和妹夫一直在外省做生意,就把八岁大的儿子全托在一所比较有知名度的学校上学。按校规一个月我们去接他回家一次,平时我们几个没事就会去探望探望,问一下班主任等老师孩子的成绩和生活情况。
这里本来应是一片人间净土,儿童成长的乐园,更应该是孩子们培养情操,陶冶心灵的好家园,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
由于学校的名气比较大,收费也自然比普通学校高很多。送到这里上学的孩子家境一般都过的去。(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显得突出一点,能引起或是多得到老师的一些关注,攀比现象也就日溢突出。由于孩子们吃睡都在学校了,那么就在穿衣打扮上下功夫。(自然也就养成了孩子们非正宗名牌的不穿,过时立马要换等挑剔的坏习惯。)这些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本来无可厚非,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却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心疾首。
记得那是星期天下午(只有星期天下午孩子们没上课,休息),我没什么事,就去探望外甥。见了面自然很高兴,还没聊几句呢,来了 一位老师,我赶紧起身打招呼。一阵门面上的客套话过去后,这位老师语气带着宛转对我说:“你们家的**挺聪明的,还挺讨人喜欢的,在我的督促下,进步也不小。”听见这样的话谁不高兴啊。还没等我表示谢意呢。老师话锋一转:“这不,他还挺能说会道的,这两天一直嚷嚷要给我买套服装呢,还说要最时髦,最漂亮的那种。你说,他是不是很逗啊。”
我扬起的笑脸就在那一瞬间冻僵了,定格在半空中,怎么也拉不回来。
很明显的,这位老师在转弯抹角琐要礼物。或者应该说他是在转弯抹角的夸学生,直截了当的要我给他送礼。实际的,当时我就这么想的。那种赤luo裸的猥琐的感觉爬上了我的心头,尴尬是我那时唯一的表情。
在无从答复的情况下,我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外甥。外甥以用那纯真的笑脸,无瑕的向我点点头:“我说了,我一定要买最漂亮的衣服送给老师。”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童真,眼神是那样的纯真,可是语气却是那样的肯定,那样的理所当然。好象是在象我要一只铅笔,一粒橡皮擦那样简单。
回首,在老师虚伪的微笑颔首下,我更是站立不安,脚下象是长了根芒刺。最后在模糊的谴责孩子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下随意找了个理由,把孩子带出了校门。
在带他玩的路上,我问他怎么会有给老师送礼的念头。孩子不以为然的说:“我班的某某、某某同学都送了,都是家长们送的,爸爸妈妈不在家的,还有他们奶奶来送的呢。我看老师穿着某某家长送的衣服(套装)很高兴,我就一定也要比他送的更好更漂亮,那样老师一定会更高兴的。”孩子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脚步也沉重了起来。
孩子是单纯的。他们没想太多,只是单纯的认为:那是带给老师的移植快乐,而老师的快乐也感染着头脑们的快乐。 那么老师和家长们呢?你们可知道这种做法,会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什么色彩?
孩子们就象一张白纸,上面图画的应该是蓝天、白云、树木、花草、大海和小鸟等美好的东西。这样,起码在他们长大的时候回忆起童年时光时是幸福的、快乐的、纯真的;而不是互相攀比的、受歧视的、勾心斗角的。
这件事过去好几个月了,可是我总感觉到有快石头堵在胸口闷的慌。也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不错,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给那位老师送过礼,却常常会担心外甥在那有没有受到他的歧视等等问题。
我是一个凡人,一个俗人。我自然也免不了在这俗世中跟着习俗走,但是我却不希望看到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过早的淌进这一片无奈的虚伪的天空。他们的心灵应该是带着童真的,无邪的,没有世俗的纷争,和着阳光一起健康成长的。
尊敬的家长们,老师们。不,应该是天下的成人们:请您们在送礼,收礼时稍稍收敛点,好吗?不管是无奈的礼也好,必须的礼也好,理所当然的礼也罢。请您们不要当着孩子们的面大肆张扬。好吗?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过程和心灵,好吗?
试问天下:这样下去,未来的世界还会有包青天吗?就算您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包青天,起码也该让他们理所当然的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吗?
(至于外甥的事,我和妹妹商量过后一致认为此风不可长而决定不送的。虽然她也是个生意人,知道送礼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和我相同,对此类作风,也感到一种快窒息的沉重感。)
2004年8月
-全文完-
▷ 进入絮语风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