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仰望沈从文月城新客

发表于-2012年08月10日 晚上8:14评论-1条

美丽精致的凤凰城依山傍水而建,清丽的沱江岸是错落有致颇具湘西特色的吊脚楼,楼内各色店铺酒肆林立,呈现出偏远旅游城市别具一格的韵味。就在这块即将跨入现代生活轨道的神奇土壤里,曾孕育出一颗蜚声文坛的巨星——沈从文。

沿城内一条光滑青石板小街,轻易可寻得沈从文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建筑。砖砌围墙,磨损的铜质门环,石阶、地板似已磨平,屋中红石铺成的天井显得幽暗。躬身审视房内主人旧物,一段早经逝去绵远的故事不由悄然撩起。

幼年的沈从文是在不断反抗私塾的过程中度过的。念完初小,沈从文即投身行伍,决意漂泊天涯。从此就有一个孤寂瘦弱少年,拖着疲惫身躯穿行湘、川、黔边境崎岖山道,至夜则蜷宿波涛涌动沅江边。常常趁队伍休整间隙,寻着一僻静处,将腰间汗湿的书抽出,时而颔首蹙眉,时而纵声开怀,沈从文便在这种艰苦乏味的军旅生活中增长见识,并开始接触到中外文学作品。少年识尽愁滋味的沈从文在流离中开阔了视野,熟悉了湘、川、黔各地民俗风情,更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底蕴。

怀着对生命、理想的炽热求索,以及辗转数千里的独特经历让他敏锐感到大山的闭塞,闻出大都市繁华的生活气息。自此,20岁的沈从文长途跋涉孤身来到文化经济中心北平。

北平的冬天是冷酷的,用饥饿寒冷迎接来举目无亲备受煎熬的沈从文。沈从文由于学历太低,求学之路阻塞,仅在北大做一旁听生。也许是受了众多大师启发,饱受人生磨难的沈从文就在一间阴暗、潮湿、狭小的屋子尝试创作。这个满身土气的青年开始为自己也为后来的文学编织起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

极具才情的沈从文很快得到缪斯青睐。1924年在《晨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同年,即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1928年入沪与胡也频合编《人间杂志》。1929年,这个土气未脱、小学未毕业的青年因过人才气与名气受聘于中国公学,当时舆论为之哗然。无学历也可当大学教授,这是旧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一大特色,是谓英雄不论出身。可以想象初登讲坛的沈从文是何等意气风发,居高临下面对几乎与自己同龄的青年大谈文学,末了,赢来听众的阵阵喝彩,这是何等惬意。此情此景,对那些曾经拒绝过他的大学该是一种莫大的嘲笑。接后几年,沈从文跻身中国几所名校,在大学讲坛勾勒自己美好人生蓝图,并收获令人艳羡的爱情。

舒适安逸没有让沈从文止步不前,他继续在文学的征程里迈进。

《从文自传》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温习个人生命发展的过程”,在反思中为自己寻根,并以此敞开通向未来的路。之后,沈从文迎来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气撼文坛的《边城》即为该时期扛鼎之作,小说唯美的意境,诗化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叙述,给我们勾出一幅至真、至善、至美的湘西风情画。一部《边城》令多少人倾倒迷醉。

我们可以看到继后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些跟不上时代潮流,显得不识时务的小人物。沈从文的目光就停留在他们身上,感叹他们的忠勇,痛惜他们的才华,悲愤世道的不公,没给那些闪耀着强烈人性之光、有“真性情”的人以生活应有的回报。毫无疑问,沈从文乃性情中人。固执的写我所想写,在一部部作品中表现自己对人生的隐忧对生命的思考。在现实与理想的剧烈碰撞下,沈从文沉湎于“世外桃源”般遐想中难以自拔。

通过1949年往来书信,我们可真实看到沈从文的疑惧心理。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一个知识分子未能积极投身改造社会的巨大洪流中,一味耽于田园牧歌情调的臆想,其宿命式的悲剧存在是必然的。

旧的社会倾覆了,可沈从文却带着万般的无奈与眷恋离开了文坛 ,以更加痴迷的情态一头钻进故纸堆。兀兀穷年面对着一大堆无声的古董、瓷器、饰物。《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他在另一个领域丰硕成果的回报,同样的洋洋洒洒,巍巍大气,宛如他的小说一般流动着祥和之美。然而,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曾被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大师沈从文。

徘徊故居前,我不得其解。若沈从文般的大师,为何命运多舛。再次拜读他们恣意汪洋才情四溢的经典,也许稍稍可领悟其中的悲悯与沉重。

清澈的沱江一如既往,缓缓的流淌,幽幽的诉说。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月城新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学大师。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是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们读大师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崇敬与缅怀之情。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夜静了,来看望朋友,好梦!at:2012年08月11日 晚上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