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多样性的动物种群保护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题记
赛加羚羊的生机
——林业部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繁育赛加羚羊的艰难历程
赛加羚羊又称高鼻羚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的赛加羚羊在我国已经绝迹。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内尚有较大的野生种群。从国外引进赛加羚羊进行人工驯养研究,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目的在于逐步恢复我国赛加羚羊这一珍稀动物物种和名贵传统中药材资源羚羊角。
恢复种群的先创之举
座落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22公里处的东沙窝这片沙漠之中的林业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从1987年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了这一攻关课题。经过15年的引进驯养繁殖,共繁殖12代79只,现存栏31只,在全世界人工驯养赛加羚羊失败的背景下,开创了成功的先例。
赛加羚羊是一种寿命非常短的野生动物,它的自然寿命只有4岁,目前在国内存在的种群,都是在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繁殖,而人工饲养繁殖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种群退化,由于人工饲养的种群规模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近亲交配繁殖。这个血统问题表现在后代身上已是十分明显:个体弱小,遗传衰竭,疾病遗传因素多,抗病能力弱。这样的种群基础是难以承载实现种群恢复这一目标的。所以,尽快解决野外引种问题,优化种群结构、扩大种群规模,就成了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从1998年到1991年的4年间,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分别从美国、德国引进赛加羚羊16只,用于科研项目。从美国引进的13只中,有4只当时被发现有兰舌病,按照动物入境检疫的有关规定,必须得杀死,并进行焚烧处理;从德国引进的3只当中,有1只因运输过程中受伤引起感染而死亡。存活下来的11只,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成功引进的这11只赛加羚羊,都来自国外的动物园,虽然其先祖源自前苏联的野生种群,但它们都是历经多代、在动物园优越的生存环境中繁殖下来的人工饲养的种群。加之当初被引入各动物园时存在的引入数量少、分布较分散,本身应激敏感特质以及后来国际贸易公约的一些限制,使种源交换不畅,种群内近交严重,群体素质下降。
艰难的引种
根据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和遗传优化理论,尽快从野生种群中引进种源,又成为我国恢复和发展赛加羚羊这一世界珍稀动物物种的决定性措施。
目前世界上野生赛加羚羊种群较多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而哈萨克斯坦的野生种群数量比较大。但遗憾的是,在实施从野生种群引种这一计划时,哈萨克斯坦不同意我方的请求。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通过多方联系,最终打通了从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引入野生种源的这一渠道,计划引进野生赛加羚羊20只。
赛加羚羊是一种寿命非常短的动物,但它的性成熟期比较早,繁殖率也比较高,在出生后6个月就达到性成熟,开始交配繁殖。每年的3-4月份是赛加羚羊的繁殖期。捕获赛加羚羊的最佳时间就在每年的4、5月间。
1997年5月,在我方向俄方支付了20万元人民币的引种费用后,俄方为我方捕获20只野生赛加羚羊,准备人工喂养一段时间,待天气转凉后再运送我国。但令人痛心的是,因捕获后的赛加羚羊的喂羊问题,俄方急于要将这20只赛加羚羊运送到我国,这一“急于”行为让这20只赛加羚羊遭受了灭顶之灾!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远距离的运输加上炎热天气,让这20只赛加羚羊在离开故园的那时起便走上了一条死亡之路。
20只赛加羚羊在卡尔梅克到莫斯科的迢迢路途中,只是在一辆普通的卡车上运输,由于天气炎热,3天的旅途行程中,大部分已经脱水生病,待到从莫斯科装上飞机托运至乌鲁木齐后,20只赛加羚羊已死去15只。剩下的5只在从乌鲁木齐到武威的几千公里的漫长路途中,虽经中方科研人员的精心照料,仍然死去了4只。所以这次引种实际上只成功地引进了1只,而且这是用了20万元人民币和19只赛加羚羊的生命换回的。
从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引种中仅存的这一只赛加羚羊,由于来自野生种源,在优化种群结构和后期的种群发展中发挥了其他管理措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只高鼻羚羊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存活了6岁,属这个物种中的“长寿者”,在其6个繁殖年度中,共产4代7只。今年5月份,这只赛加羚羊自然死亡。
劫难后的生机
1998年春,对于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春天。短短3个月间,中心饲养的赛加羚羊种群数量由原来的35只锐减到了9只,组群结构出现了断代!经过专家分析,最终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从动物园引进物种存在弊端的进一步延续。1998年春季的气候变化异常更是加快了种群数量锐减的速度。
也正是由于自然界优胜劣态的生存法则,经过这次自然淘汰的情况,劫后余生的其他9只赛加羚羊在以后的几个繁殖年度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它们不仅自己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其后代也表现出了这一特性。经过此后5年的发展,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赛加羚羊种群又恢复到了31只。
引进繁育赛加羚羊,最终的目的是要野化放养,让这一物种群在数量上增长,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让这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按原有的生物特性健康发展。
从1999年开始,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加快了对赛加羚羊的繁殖科研步伐。遗憾的是,在吸取了原来引进工作中的失误教训后正计划再次从俄罗斯引进40只野生赛加羚羊时,由于俄罗斯境内连续发生动物疫情而使这一计划搁浅。
武威是赛加羚羊的历史上的原始栖息地,武威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赛加羚羊的生存和繁殖,也是与现存野生赛加羚羊种群栖息地的气候、地理、植被、植物类型各方面条件最为相似的理想养殖点。在恢复我国赛加羚羊物种这一系统工程的链条上,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赛加羚羊发展的长远看,从种源地——研究中心——野生状态,这是它们必须经过的一个环境变迁过程。
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目的是为了拯救这一物种。赛加羚羊这一稀有物种在经过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15年的繁育饲养后,已经在它的原始栖息地上开始生存繁衍,但我们清醒地看到,恢复这一物种的野生资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全文完-
▷ 进入竹川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