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读到了《家》,不住的,我又被其中的情景所吸引,被里面的情节所感染。也不知自己是第几次翻阅这部巴金先生的名著了,对它,我却总有种特殊的情感蕴含在这虽然只有短短几百页的书籍里面。
每次读后,它都将带给我以不同的感受,或震撼,或悲愤,或惆怅,或压抑,或感伤…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如此的偏爱于它,钟情于它,也许,就是因为这种不知道原因的喜欢才是真正的喜欢吧。喜欢它的内容,喜欢它的场景,喜欢它的,那所有的一切元素,就是喜欢《家》,这种莫名说不出缘由的喜欢,就像是那所有的“红学”爱好者们一样,钟情于只喜欢最爱《红楼梦》一书一般,乃至愿意去用自己的一生时光与精力去探讨、去深究、去摸索、去学习。
此时,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只不断又跳动细想起着那《家》中每个人物的各类形象,真心感慨,原来巴金先生的《家》《春》《秋》这激流三部曲是塑造的那么完美,那么成功,成功的俘虏了我们广大的所有青年人,涵盖了所有人的青春岁月与梦想前行,调动了我们所有人的全部情感与宣泄!
而家,更是一次对精神上的洗礼、人生上的升华,那悲剧的色彩,那背景的浮尘,那落后的腐朽,那愚昧的无知,那凄凉的结局,那残忍的无助。我们不禁想要问,那《家》,真的就是我们所谓的那个家吗?
祖父与觉新——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制度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已,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就是这些人物,组建成了《家》的基本架构,在这样当中的一个家族,谁还能有所谓的“未来”?
当然,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个《家》,所以才戏剧性的出现了两个他们口中眼中所谓说的“叛逆”的不孝子,觉慧和觉明,但是他们,真的就错了吗?真的是不孝吗?耐人寻味。就是这样的两个先进分子,想要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去改变那样的一个社会,那样的一个《家》。但是,这过程,却又是如此的残酷,那些痛苦的、绝望的、无助的、无奈的、悲惨的经历,这不正是我们现如今的真实反映与境遇吗?
在《家》一书中,女性角色固然是全书中最被冠为悲剧的一笔,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女性就是被当时这样的社会在夹缝中所逼死走上了绝路的,但是我们故事中的那些男主人公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明、觉慧同样也是悲剧的,只是没有表现的那么强烈鲜明而已,而女性则作为了那时社会的牺牲品。而在如今这物欲横流的快速经济金钱社会中,我们,似乎也正经历着这些疼痛,但我们却还在挣扎,因为,我们和觉慧和觉明一样都始终相信,前方是光明的,所以我们不必绝望,也不必再彷徨。
正是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但其实,我对《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还并不只是有对大众喜欢偏向的觉慧一人,相比之下,我倒更而是对大哥觉新产生更多的共鸣。
那封建社会,封建家庭,看怎样摧毁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
觉新他本应该继续学习、深造,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觉悟与学问的人,可父亲的选择却让他远离了这些,从此走上了不归之路。同样,觉新也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有着现代先进青年的思维,最终帮助弟弟觉慧逃离家庭,迈向未来的新社会。但他更多的却又是一个逆来顺受了的人,向来都只知道逆来顺受,一昧地听从父亲及祖父的安排,娶了瑞珏而放弃了自己的最爱梅表姐。一直到他安葬梅表姐,他的心在流泪,在隐隐作痛。祖父的死与瑞珏的临产只差几天,他又不得不听从长辈们谈论的避免血光之灾这荒谬绝伦的怪论,被迫把自己的妻子瑞珏送到了城外,最终导致瑞珏在最痛苦、最需要关爱、最伤心的时候离开了她热爱的人世间,他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妻子,他只知道悲伤,却从没想过去争取。在高家,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会牵连到觉新,不管是谁的错,都会算到觉新的头上,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子嫡孙。然,觉新对其却从来没有过一丝的怨言,只是常常地叹息着说着那句‘那又能怎样呢’其实,在他的心里,他才是最悲愤的,他也不情愿这样,可他却又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不就是我们如今所有青年们的现实缩影吗?此外,还有很多很多。
《家》对我的感触颇深,也是我最喜欢的巴金先生的最杰出的一部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一书,其实,这就是个当时社会的缩影,这是部腐朽落后思想与开明先进革命的顽强斗争!巴金先生的这本人生之书,我愿一直读下去!
-全文完-
▷ 进入滨崎允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