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闷热,睡不着,出去闲逛,想吃儿什么消暑的凉物,便走进了街边一家奶酪小店,点了奶酪冻片和紫薯、蓝莓两种口味的奶酪冰羹,吃罢立感清清爽爽,浑身通泰啊。
记得在清人所著的《都门杂咏》中有一首竹板词,绘声绘色地这样儿描述道:“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这段小诗将那凝霜冻玉般的奶酪,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出来。
奶酪作为一种风味小吃,在中国历史上,原本属于蒙古族的食品,即使后来忽必烈皇帝将奶酪进了北京,但也只是仅限于元、明、清三朝的“宫廷小吃”,直到冯玉祥将军将末代皇帝溥仪驱出紫禁城,一些大内御厨散落宫外,这奶酪方才流传到民间。
话说当年,在北京东安市场内有个“丰盛公”奶酪铺,店主姓何,满族正黄旗人,绝对皇室宗亲。从几辈上论,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粮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这样儿的“铁杆老米树”不灵了。但何子照是个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乡下村里办了个奶牛场,又向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的大师傅讨教了制作奶酪的独家秘籍。于是,便在东安市场内租店开业,夏日专售“冻奶酪”。那时候,大街上没有冷饮店,更没有奶昔冰点冰糕冰淇淋冰棍什么的,这样,清凉祛暑的冻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独放。每到夏季,那些民国权贵、大宅门府中的那些公子、小姐,清室的遗老遗少大多成了“丰盛公”的主顾。
其实,要讲做冻奶酪,尽管没有做《红楼梦》中“贾府的茄子”那般费劲,但是也得需花费点儿“真功夫”。首先是把鲜牛奶煮开,晾凉,加入白糖,经过细箩过滤,再对入适量的糯米酒,搅匀后盛在碗里,分层码进木桶后,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后撤火,再晾凉、冰镇,做型儿。这样儿,冻奶酪方才做成了。
呵呵,如此看来,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钱?
自东安市场有了“丰盛公”奶酪铺之后,北京城内便逐渐有了其它一些专制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发给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们。逐渐,这些小贩们便将美食奶酪挑向了全国 ……
于是乎,在夏季的傍晚,人们常会在小巷里听到卖奶酪的吆喝声:“哝哟唉,喝酪喂,吃冰冰凉凉的大碗冻奶酪啊,不吃不睡呀 …… ”再后来,这些走街串巷的奶酪小贩都攒了些钱,于是就有了现如今街边这些让我吃得神清气爽的奶酪店。
吃清爽了,买单,现在可以洗洗睡了。
-全文完-
▷ 进入香艳一万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