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乙酉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有着浓重历史纪念意义的甲申年马上就要过去了。一年来,全国各类报纸、刊物上以甲申为题议论明末兴亡的文章长篇累牍,层出不穷。这类文章读了不下五六篇,虽然作者大都自诩推陈出新、观点独树一帜,但在笔者看来,不过是把前人嚼过的馍压扁了说成是饼,说的好听点,无非是邯郸学步罢了!
笔者自幼酷爱历史,广涉古籍,有着很深的历史癖。所以,在岁末将至之时也忍不住要对“甲申”兴亡的话题针砭一番,以免让那些滥发感慨,论点不负责任的文章误导我们的下一代。例如我在《散文百家》第八期上看到一篇题为《又逢甲申》的署名文章,平心而论,作者的文笔堪称上乘,无可挑剔。但看一篇论文的好坏不在于辞藻而在于逻辑性、思想性和客观性。文章的作者自感“才高八斗”,毫不谦逊地对著名历史学前辈郭沫若先生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指出所谓的“不足”。其文曰:“其实不只郭老,多少后世大腕,多少戏剧作品,总是以后人比前人高明的宏论与卓见,透析三百年前的这段盛衰兴亡,但大低未出《甲申三百年祭》的框架。无非是大顺军入京后迅速骄傲自满,纷纷然,昏昏然,将相腐化,士无斗志。主将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激恼山海关前线的吴三桂一怒献关,引来清军骁骑入主中原……已有的就是最后完全的结论了吗?不然,恐怕未必象截尾巴那样一丝未剩……需再做更具体、更切实的观察……”看过这段话,且不谈作者后面的观点正确与否,其目中无人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其实郭老作的《甲申三百年祭》并非是一挥而就的概括性文章,而是经过查阅大量明清之际的历史资料,经过反复论证、由毛泽东亲自审阅后才发表的,是完全经得起推敲的历史性论文,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震动,除了蒋介石发起攻击以外,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提出异议,可以说郭老的结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那么,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看《又逢甲申》的作者是怎样“超越”郭老的观点而“更具体,更切实的观察”的吧。他写道:“闯王的军队山海关一战失利,犹如大堤溃决,兵的洪水倒转向西仓皇流去……也怪了,进京才四十多天,为什么兵还是那些兵,帅还是那些帅,因何忽然不在状态……多少年纵有不少明公解惑释疑,我却未尽释然……”浩如烟海的历史丛书,诸多历史学家的精辟论断因何不能让他“释然”呢?再往下看才明白,原来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高论”卖关子!他感叹道:“在下愚钝,但在接受了多年来已有的结论之余,又别有所思,至少有如下几点——战争毕竟是实力的较量,强弱的抗衡也不单是战术运用如何了得;自小就粘在马背上的八旗骄子一个个箭在弦上……洪承畴、曹变蛟、祖大寿等明军将帅后来都栽在清军手上……既然明军打不过,难道就不许农民军打不过?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情,又譬如说,面对春天的沙尘暴大顺军也不占先机……到底怨天、怨地?还是怨他们自己?……”这些,基本上就是作者对甲申李自成失败原因所持的主要观点,其他的议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大抵未出郭老《甲申三百年祭》的框架”。他在郭老的“框架”下发的这些议论真的就是“更具体,更切实的观察”了吗?我看不是,我们只需把郭老的框架往旁边一撤,那他“嫁接”在上边的所谓新发现,新观点就会堕落尘埃,无所依托,论点没有了论据就也无从得证了!首先,郭老的《甲申三百年祭》已经把李自成失败的过程乃至以后整个明王朝灭亡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了,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又逢甲申》的作者所抓住的不过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而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清军精骑善射不假,但也不是铁板一块,袁崇焕曾在辽东锦州和奴儿哈赤及其子皇太极“大战三次,小战二十五次,无日不战”,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清太祖落了个战败身死的下场;太宗皇太极打不过袁崇焕,不得不使用卑鄙的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自坏长城”杀了这位岳飞式的民族英雄!洪承畴接替袁崇焕做主帅后,兵还是那些兵,但战争的结果却变成了宁锦失陷,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洪、祖被俘都做了汉奸!这不是战术指挥得当与否是什么?洪承畴不过是个庸才,崇祯不能知人善任更是难辞其咎!至于沙尘暴迷眼睛一说,双方都看不清,关键是李自成指挥失误,没有防备清军的偷袭,这也是战术上的错误,而不是什么实力悬殊!当时李自成军队二十万,清军十四万,吴三桂军也就是几万,双方旗鼓相当。清摄政王多尔滚在接到吴三桂告急后和多铎及阿济格计议说:“吾尝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得毋乘战胜之精甲,有窥辽之意乎?不如分兵固守以观动静。”(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很明显,清军也是很惧怕农民军的。后来,吴三桂派人往返凡八次,清军才抵达山海关外,但却不敢直接列阵交战,而是偷偷在一边观战。在起义军和吴三桂军战斗得都有点疲倦的关头,在风沙的掩护下,清军才张开两翼突然袭击农民军的侧后,这时候,潜伏在农民军内部的汉奸趁机大叫“鞑子来了,鞑子来了!”以至军心大乱,一败涂地。先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不但不听李岩的正确战略意见,没有及时发兵占领通往关外的咽喉山海关和攻取河南,而且还杀掉了李岩!抢夺吴三桂爱妾的刘宗敏甚至狂妄地说:“山海关弹丸之地,不值靴尖一踢耳!”几十万大军在京城吃喝玩乐,“都人嫁女贼营者甚多”(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打了十多年的仗一松懈下来,就象长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再要重来怎么都不在状态了,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在京城的懈怠导致军纪败坏、人心浮动,到了战场又轻敌,不败往那跑?
新华网上也有一篇文章竟然说明朝被清朝灭亡是因为士兵的袖子短,手冻僵了拿不住武器所致,这种观点连战争机械论中的唯武器论都谈不上!清军进关后,南方十省的气候都在零上二十多度以上,不冻手了怎么也不行了呢?
李自成失败和明朝灭亡是三百多年前那个“甲申”所发生的大事。我们习惯上总是说明亡于清,实际上清朝入关前的十八年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经过浴血奋战已经基本消灭了明政府军的主力和精锐部队。崇祯十四年朱仙镇一役,明军“十八万人马一齐溃散,而中原之事遂不可复问”(吴伟业《绥寇纪略》)崇祯十六年汝州之战农民军又歼灭明军四万,连兵部尚书孙传庭亦战死沙场。明朝在华北的所有军队几乎都被歼灭,清军后来南下几乎就是白捡了个便宜!前些年,有个文豪级的大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说即便没有李自成起义和吴三桂勾引清朝也照样能入主中国!这话实在是似是而非。李自成起义前,皇太极曾多次率军攻进关内,抢掠人畜百余万,还俘虏了德王朱由枢。但连北京都围了也没有撼动明朝的根基。原因是九边重镇和山海关外的几十万明军随时都可以切断他们的后路。所以清军只能象强盗一样抢了就跑而不敢在主人家呆长了。以他们那十三万八旗兵想要占领全中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到了后来李自成起义成功,明朝没了中央政府,军队也都瓦解四散,互不统属,满清这才在汉奸地主阶级的拥戴下建立了政权。再以后的对南方各省的战争,八旗军基本很少出动,靠的都是吴三桂、李成栋、刘良左、孔有德和尚可喜这些汉奸们的部队以汉人打汉人来取胜的。
李自成的失败和后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一样,是犯了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缺乏进取精神和建立根据地的能力,这就是流寇主义的结局。至于明朝灭亡要追究责任的话,万历皇帝朱诩钧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长达二十年不上朝,还吸食鸦片,朝政腐败,宦官专权都是从他而起;尤其是他放任奴儿哈赤兼并东北各部落,他竟隔岸观火长达三十多年,到了崇祯即位边患已然养成,谁都无力回天了!
本文已被编辑[梦里寻回]于2004-12-31 9:34:1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苍狼大帝坏坏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