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才以这样的帖子点评好友的三首诗,实质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来更多闪亮的诗评文评或理论探讨的文章。探讨或评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深度解读,为了更好地学习,修正并获得向上的力量。所谓知不足而发也。下面就是不才的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友们海涵。
1、山中
山,只是一瞬
(用一个时间的概念来定义山,这一瞬让我想到的无非是佛的一弹指。这个定义让世界置于空无之中。)
而我,比一声叹息稍长——
(第二句,很漂亮的转身,随着我的出现,也将“人”拉入场景。并后缀一个定义“比叹息稍长”就那么一点,恰好包含住叹息。这个定义让我们一下进入作者的内心,那个叹息来源于何处?叹息什么?为什么叹息?制造一个悬念,带动读者向内陷入)
白天,我是山菊花,盛开在悬崖边上
晚上,我是毛毛虫,钻入自己的内心:
(紧接着作者用两个画面,将我们带入他的内心世界。白天和夜晚。)
(悬崖边的山菊花是什么样的状态,那是孤绝的,远离尘世的。它不是兰花不是鲜艳夺目的花朵。它就是这样一个人。似普通却又以自己的方式拒绝着尘世。而晚上,他打开了自己的内心 ,有一个毛毛虫在内心蠕动着。一天天蛀空内心。白天和夜晚,恰好向我展示了他的外与内。)
蛀空
里面的空,和黑暗——听,那山枭的啼叫
【已经蛀空了整座山脉!】它长长的尖嘴 (个人觉得这中括号标出部分,稍显多余)
将那些躲进山中,和躲进内心的人
叼回到存在的虚无中
(这是一个强化,在诗歌中,叫做承,这承也同时是诗歌最后的收尾,所以也叫做合。这是承与合的结合。就像一个提升的音符在谢幕中结尾。“山枭”这个意象的出现,适当其时,对这个意象,我不注解。但是我分明看到,这些人又被叼出来。叼回虚无的存在。叼是被动的,不自已的状态。是被逼迫的,无奈的状态。让山中这个唯我的乌托邦,奠定一个悲凉的色彩。)
2、洄游
尘世太过艰险
有必要潜回水中
(起头两句,以孤绝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心中对尘世的理解。所以“有必要潜回水中”。为什么潜回水中,去做什么呢?在这样的思考里,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打算或者将要做的学习。)
生活:向鱼类学习
游泳技术;向藻类学习
无性繁殖。向生命最初的源头
洄游,进入寒武纪
坚硬的石头
(“游泳”——潜水,学会玩水,是在江湖中有效生存的技巧。是啊,很多人,都学会了玩水。或者潜水。
“无性繁殖”——都去做水藻吧,诗人没有这样说。他说要学他们无性繁殖。无非是剔除与尘世不合的纯真的情感。社会学家教育我们,孩纸,要学会冷酷到底。
“洄游”——是鱼类的特有现象,是一种习惯是进化的结果。适应的结果,其实是酱紫的:让我们进入“寒武纪的坚硬的石头”。这是我们在尘世里生活后,都会产生的,一个渐进的麻木过程。这个麻木过程。就是像诗人所说的,进入水中,学习的过程。)
这一首诗,以洄游为题,写了我们的内心的演变与斗争。是一种肯定的否定,也是一种愤懑的无奈。如此,让我们一起来抽一支沉默的烟吧。或者一杯寡淡的茶好吗?
3、人生
像一阵风,从湖面上穿过,留下的
不是脚印:一枚清晰的指纹,
在它跌倒时,证据般地呈现于
液体表面的平静——但
随即被抹去
(这一首,拉开来就是一句话。而这一句话,恰巧诠释了人生的观照。人生像一阵风,人生的过程就像湖面上的涟漪——“不是脚印,是清晰的指纹”。虽然清晰,却是转瞬即逝的——“随即被抹去”
让我们再回到诗题,人生。这一个词,立地变得虚幻起来,飘起来,甚至淡起来了。不知道哪位诗人说的,
人生就像一阵青烟,慢慢变淡的过程。而作者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的主题。
来自虚无,走向虚无。)
什么叫诗歌,可能有人会这样问我。说实在的,我不能向你准确地传递什么。甚至这个概念一经说出就变得飘渺起来。也许,诗歌就是从实到虚,或者变虚为实。不断叩问的锤子。
是这样一把锤子,不断地向世界向人生向内心,锤击的过程。如果我们足够敏锐耐心,那么,那迸发的一瞬间的火花,就是诗歌。你看到的是火花。你看到是一幅画面。你看到的是一个镜头。它们弹出的和弦将引起你的共鸣。这共鸣本身成了诗歌的唯一意义。
我们读诗歌不是为了剖析,是为了共鸣。
附好友的原诗:
[山中]
山,只是一瞬
而我,比一声叹息稍长——
白天,我是山菊花,盛开在悬崖边上
晚上,我是毛毛虫,钻入自己的内心:蛀空
里面的空,和黑暗——听,那山枭的啼叫
已经蛀空了整座山脉!它长长的尖嘴
将那些躲进山中,和躲进内心的人
叼回到存在的虚无中
[洄游]
尘世太过艰险
有必要潜回水中
生活:向鱼类学习
游泳技术;向藻类学习
无性繁殖。向生命最初的源头
洄游,进入寒武纪
坚硬的石头
[人生]
像一阵风,从湖面上穿过,留下的
不是脚印:一枚清晰的指纹,
在它跌倒时,证据般地呈现于
液体表面的平静——但
随即被抹去
-全文完-
▷ 进入包公315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