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渐行渐远的端午节民间习俗曾新

发表于-2012年07月03日 晚上9:42评论-2条

昨天是壬辰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

端午节这天,北京的一位朋友在网上说:“没有过节的气氛了,单位没有发粽子。”年轻的他不仅仅是因为“单位没有发粽子”而慨叹吧!

所谓过节气氛,主要是由那个节日的习俗造就的。比如,元宵节张灯祈福的习俗,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中秋节吃月饼祭月的习俗。地区不同习俗也就大同小异,大多数地区端午节要划龙船、洒雄黄酒、门上挂菖蒲艾叶,吃粽子、包子、盐蛋等等。

我注意到,我居住的这座千年古盐场重镇贡浒,自上世纪50年上半叶的端午节划过龙船外,就已经有60多年没有此盛事、此乐事了。说是划龙船为了纪念自沉汨罗江的屈原,许是因为三闾大夫已经走得老远老远了?

我注意到,这座城市,在端午节这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家在大门上挂菖蒲艾叶了,不要说高楼大厦的宿舍,就连和平路、老街等地住户挂菖蒲艾叶的人家都一年比一年少了。好事的我硬是不厌其烦地去数了数,发现一两百住户的和平路、老街,门上挂菖蒲艾叶的仅只十余家。挂菖蒲艾叶的习俗说是起源于“张献忠剿四川”,是为了“打记号”,凡是挂了菖蒲艾叶的人家就是好人,就不会遭张献忠剿杀。后来就觉得挂菖蒲艾叶很有味道,起码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现在不挂了,许是因为张献忠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这菖蒲艾叶挂在大门上土里土气的不雅了?不过,今年我家大门上依旧挂了菖蒲艾叶,我没觉它土里土气,倒是觉得很文化、很传承!

我注意到,端午节这一天大家依然吃粽子、包子、盐蛋等美食。毕竟饱口福比饱眼福、精神之福来得更为直接更为“生物化”!但是,我也注意到,今天端上桌来的粽子,跟这座城市早年的粽子相比是大大的不同了,即便依然叫“粽子”。记忆中的粽子是用芦蒿——一种叶长长的、宽宽的茎像竹子一样的植物——的叶子包的,里面是糯米中加了诸如红豆、茶豆、绿豆和瘦猪肉之类的馅儿。包成的粽子像一座袖珍的翡翠宝塔,下面三个角儿较短,三角连起看呈三角形像是塔底,上面的一个角儿长长的,像是塔身和塔尖。这翡翠塔身只用一根细细的粽叶(一片粽叶撕成几根)斜斜地栓上,两头留点须子,像一根腰带。这样的粽子,看起来舒服,吃起来清香,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今天的粽子,包的叶片大都不是芦蒿叶而是我母亲带点蔑视口吻说的“粑壳儿”了,包成的粽子形状像柴把把,乱七八糟的捆了一身的线绳,其味道也没有了清香,不仅没有清香,还有一种怪味儿,其形状就惨然了!

我也注意到,网络上把端午节称作“诗人节”,很是怀念屈子,但也仅仅是虚拟世界里的感觉罢了……

所以,我要说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已经渐行渐远了!

祸兮?福兮?怎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儿那么缠绵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民间的节日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真正含义,任何东西都随手拈来,没有了过去的期盼与喜庆,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到让人们更加怀念那渐行渐远的民间习俗。文章朴实无华,描绘自然,值得细细观赏与回味。

文章评论共[2]个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再读好文,问好朋友!at:2012年07月03日 晚上10:47

文清-评论

晨有清逸,暮有闲悠,愿你天天快乐!at:2012年07月04日 早上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