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友谊这个概念,一是友谊是什么,而是“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古人认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因此,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由同一位老师传授知识或技能,称为学友,在同一个部队服役称为战友,在同一间寝室住宿称为室友,甚至在同一所监狱劳教可以称为狱友或难友,等等。但是,把朋友仅仅理解为出自同门,未免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是不是朋友,关键要看是不是同志。这里所说的“志”,可以理解为志向、情趣、爱好、需求,等等,毫无共同之处是不可以称为朋友的,所以“同志”是维系朋友关系的纽带,是构成朋友关系的根本要素。一般而言,既出同门,又是同志,有了这两样,就会结成朋友关系。但是,朋友和友谊不是一回事,朋友是友谊的载体,友谊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那么究竟什么是友谊?朋友之间通过一定时期的交流、交往,产生了彼此信任、相互需要的感情,朋友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友谊。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人与人通过思想、认识方面的沟通,会产生这种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通过较长时间的交往共事,也会产生这种感情。按照这种理解,从逻辑上讲,男女之间应该存在友谊。但是,从实践方面看,男女之间产生友谊的几率是很小的。
友谊产生的前提是沟通和交往,而沟通和交往往往是有条件的,古人所谓的“同门”就是沟通和交往的条件。在学习、生活、工作这些方面无任何关联,没有沟通和交往的机会,是不可能产生友谊的。比较起来,同性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的机会要比男女之间的这种机会大得多,所以男女之间产生友谊的几率要很小得多。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存在“男女有别”的道德伦理观念,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是阻隔男女之间沟通和交往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观念虽然在淡化,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从人们的意识里彻底消失。因为异性之间一旦形成社会认可的关系(主要是婚姻关系),便产生了排他性。你是我的妻子,就不可以与别的男人有性行为,你与别的男人沟通交往的机会多,发生性行为的几率就会增多,所以男人不希望看到这种机会的出现。反之亦然。
几率小当然不等于没有机会,恰恰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沟通和交往的机会在大大增加。一是女性走出了家庭小圈子的束缚,和男人一样成为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男女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qq这个交流平台,不仅同性之间可以利用,异性之间同样可以利用。这样以来,就产生了婚姻关系排他性和异性沟通交往机会增加的矛盾。无论是男是女,面对这个矛盾,都会产生“担心”的心理,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与异性有过多的沟通和交往,但是对于社会和科技提供的条件又无可奈何。因此,可以说,提出“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个问题,是这种“担心”心理的反映。为了走出“担心”的阴影,便希望对“友谊”作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诠释:男女之间的友谊与性无关便是 “真正”的友谊,与性有关就不是“真正”的友谊。换句话说,男女之间的友谊与性无关便是合乎道德的,可以接受的,与性有关就是不道德的,不可接受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一般认为,无损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都是符合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行为。但是,仅限于这种理解是不完善的。因为这种理解把主体排斥在外,回避了有损于主体应当如何评价的问题。他人和社会当然不应受到损害。由此推之,主体也不应受到损害。但是,当男女友情超越底线之时,他们已经处在遭受损害的环境之中,发生这种情况又当何以评价孰是孰非?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道德的本质含义作进一步的提升,道德行为应视为无损于他人、社会和主体自身的行为。只有把道德规范提升到最高境界,评价标准才不至于产生歧意。需要补充的是,损害有轻重之别,本应有益于他人,但由于自身的缘故而不去做或不能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其实也是一种有损于他人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科学定义道德规范,不仅有益于人的行为的评价,减少不必要的争论,也有益于人们的自省,减少怨天忧人的哀叹。
这样表述也许有些抽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如果你已经从丈夫或妻子那里得到了幸福和满足,你和其他异性之间的友谊与性无关,这种友谊就是真正的友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友谊,或者说是不道德的友谊。反之,如果你从丈夫或妻子那里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东西,或者说他(她)没有付出应该付出的东西,你和其他异性之间的友谊无论是否与性有关,都难以用“真正”二字来加以评价。
-全文完-
▷ 进入草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