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做出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前,国务院在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端午节,放假一天”。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家法定节日。
据统计,端午节不仅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的别称叫法最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20余个,堪称节日别称之最,而且有关来历和起源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忠良伍子胥说、祭奠龙图腾说、夏至说、“恶日”说等等,至于节日的民间习俗有多有不同。在文化日趋多元、信息不断爆炸的今天,端午节的传统内涵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引起我所关注的倒不在上述民俗专家们的事,而是关于“端午”的字面含义。
去年“端午”节前夕,我将“我爱屈原,更爱朋友……祝‘端五’节快乐”作为节日祝福语发给了朋友们,孰料有位朋友回复道:“不对吧?‘端五’好像应为‘端午’才对……”码了大半辈子汉字的我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笔下误”,深感不安,于是马上给朋友们重发短信予以更正。孰料又有朋友回复道:“老兄太认真了!其实‘端五’与‘端午’都正确,说不定‘端五’还是‘端午’的本义呢……”经朋友提醒,我才对“端午”的字面含义进行了认真考证。
据查,“端午”的“端”字即“初始”的意思;故“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也叫“午月”,因此“端五”节也就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意思是说“端午”的“端”字,是“单”字的转音。而“端午”的“午”字,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与“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还有“恶日”说也非常有意思。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此外,《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出生在五月五日,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人们为避“端五”忌讳,故称“端五”为“端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留心皆学问。此一例也。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