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倾听长沙开福之路

发表于-2012年06月18日 下午5:09评论-0条

曾博上网在外文网站看到一个帖,是网友建议政府规划和评估土地,在招商引资中参考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调查报告,让开发商征收拆迁,政府民主监督,这样不存在没有立项,没有批复,没有完成拆迁等,要么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强征,要么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强拆,一些平民百姓为合法权益上访上告、打官司;避免政府在建设和发展中征收税费,在土地转让、拆迁中与企业与百姓争利。

可能有抽烟,不知不觉烟雾迷漫,房里出现像海市蜃楼,曾博有梦幻中看见不同时期的同学、儿时玩伴、女网友和不同年龄的亲人像孙悟空一般腾云驾雾缓缓走来:

炒股的同学会策:从收集信息,一些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从政府挂牌获得土地,到征收拆迁,按政府的规划建设,要经过规划、国土、房产、银行、施工等,棚户区改造与商业开发是不同的,牵涉国税地税和行政收费,国家征收的税,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或用之于老弱病残及失业等人群的健全完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从收集的信息中,曾关注地方公安到住户家抓赌抓人罚款,城管在街道上没收小摊小贩的谋生工具和物品,企业中的职工下岗和买断工龄,中小型企业的廉价转让,地方政府的行政征地和拆迁到依法征地和拆迁,等;其实,这些信息表面上与炒股没有直接关系?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国家政府积累的财政,是纳税人的直接和消费者的间接,按财政体系,钱存银行,财政划拨,政府申请财政应向政协和人大说明,人大审批后,由财政划拨,银行出具票据;这样,才不会质疑三公消费的惊人,和公务员公开合法收入,还有楼堂馆所建设遍地开花和豆腐渣工程,一些官员中的贪腐裸;每当看到上市公司中的大型国有企业有政府组织的没有公开企业成本的听证涨价和没有申请破产的享受几百亿的财政补贴,这不是市场经济!美国因次级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一些企业的破产和申请保护的实例告诉我们什么叫市场经济!

儿时要好同伴说:政府规划土地,让开发商做市场调查,再在开发商中间招商引资;这样,政府为地方建设和发展,不会出现强征强拆,也不会出现一些人上访上告,政府部门也不会设置信访办。做生意要想市场规律,如果商人都像赖昌星傍官奴,短时间发财致富快!官权像原铁道部长,因动车事故,不但官权受法律审判,傍官权的权奴和商人也会受法律审判!官权没有民主监督,会像重庆的文强,用职务和权力的范围内建立独立王国,对社会对地方对百姓是可怕的!

小学同学讲:你们说的市场经济、市场规律、官商权钱,对老百姓没什么用,也不懂!讲政府征收中的补偿,我学了一点法的皮毛,三担牛屎六箢箕,一套房,有房屋所有权证,国土使用权证,讲收费,一个是房产局,一个是国土局,评估房屋的价值应分开;国家征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三种税中有国税地税;权证上有面积和使用年限,都要评估,要不参与附近的房价、地价、房屋转让的价值。

高中同学从价值观:不是我有意转移话题,人,只有几十年,长寿的百岁;要学会适应环境,贵族男子受辱的司马迁,面对强权写《史记》;秦桧曾是俘虏,后是皇帝的臣相,借皇权或受皇帝圣旨用莫须有罪名陷害忠良;和珅,从一个普通人到即是皇帝的爱臣也是儿女亲家,皇帝几次下江南,地方官商的礼待,让和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兼职众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有人对郭沫若说三道四,为什么不理解郭沫若的才智和职务,要是郭沫若没有与众不同的才,经历留学、战争、政治运动,一直有他的职务和声音;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名人,是人才!告诉我们什么?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健康身体、宝贵生命,对任何人都重要!

女网友问:你们讲这么多,我的现实怎么办?几处房产,不是按行政拆迁,说依法征收,政府以棚户区,可招商引资是建设步行街的商业开发!网上有宪法、物权法、房地产法、土地法、合同法等,地方的公共利益的依法征收,是不是尊重百姓的合法权益!至少要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如果地方与开发商合作,或者是联营,不顾百姓的居住权和合法权益,是不是有用民主监督不到位的垄断的行政权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与民争利!

曾博的亲人陆续走近,都有不同语言的同一个意思:他们所讲的都有主观!从社会的声音,话语权对社会的影响是大的!有引导和执行!

……

曾博一直倾听,也思考亲人讲的话语权!想到贵州妇女建房,执法人员几次组织强拆,妇女面对损失的绝望,刺伤执法人员,后死亡;死亡的执法人员开追悼会,妇女持刀刺伤执法人员拘留关押;网上有:同一事件,同一事件中的一男一女,政府报道的与网民在博客、论坛上的声音为什么不同?要是几次组织强拆的执法人员跟建房妇女心平气和讲:这块土地不能建房!如果要建,要办一些合法手续!建房妇女按执法人员讲的去为。不至于为建房死一执法人员,持刀妇女失去自由与家人隔着一道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长沙开福之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林步山人点评: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问题是这个结论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其操作的方式是否会损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权?文章以“倾听”为题,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较为新颖别致。但观点的交锋不够突出,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个见,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