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的文脉源远流长,从“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键,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追求就可以看出,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格调,像春雨一样温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儒、释、道三家流派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走向,不同的文化思潮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儒学,是传统文脉的主流,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操守,提倡“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标准。释家,提倡众生平等,以“出世”的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来普渡众生灵魂的苦闷和不安,特别是佛教文化的盛行,更是把释家文化推向了高*。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用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来判断是是非非,让人领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人生至高境界。
(二)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文化并行天下,在中华文明的文化长河里,激起层层温润如玉的浪花。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皆受时代的局限,其微弱的副作用则可以忽略不计。
儒家文化,由孔子创立。儒学博大精深,讲究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知识的领悟更是老老实实。在学习态度上,认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的学习精神。在学习方法上,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决心来达到“温故知新”的学习目的。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心态呢?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君子之交淡如水 ,“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这种以人为本的人生处世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升华成人格魅力的道德问题。
而儒学最核心的思想是“仁爱”精神,对人的行为观念影响深远,大到以德治国,小到以人为本。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潮,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儒家又特别推崇以和为贵的人生态度,追求求同存异的和谐局面。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新理念,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道德新观念,对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起到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受到儒学文化的影响,以“克己复礼”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譬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诫世人,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人才,那种尊师重教的风貌油然而生。譬如傅雷宁死不屈的人格操守,真正做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行为标准。譬如沈从文如水的处世心态,面对是非,时刻保持良好心态,在安静的孤独世界里,温一壶月光,笑对人生。
如此感动心灵的故事,若没有对精深的儒家文化的透彻理解,没有以和为贵的良好心态,大抵是达不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境界。
释家文化,主张以“出世”为起点的家国情怀,在岁月的河流里静静流淌,再皈依到明净清远的人生岸边,让自己的灵魂丰富起来,让自己的心灵明智起来,重新认识人生,思考人生,终以“入世”的姿态梦回大地过着普渡众生的生活。而中国的释家文化的发展和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初建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而流传于世的《四十二章经》就是《阿含经》的主要译本。
佛教到了唐朝在中国大地上迎来了春天,这与玄奘法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玄奘法师在公元 629年被唐太宗定位公费留学生,西行天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佛教文化。玄奘法师还应唐太宗要求撰写《大唐西域记》,为后人研究古印度文明和西域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地理史料,同时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史的影响深远,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和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就是根据玄奘法师的英勇事迹创作而成。
不论历史的脚步将走向何方,释家思想就是一面镜子,教会我们如何在浮躁的城市里净化心灵,如何在社会竞争里看清灵魂的真正需求。星转斗移,情随事迁,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是,一个人的心灵能否获得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道家,由老子创立。自从道家学说 创立以来,世间人心态多了一份洒脱的心态。这种处世不惊的人生态度,并不是对身边发生的事不去关注,并不是对身边的人不去关心,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老子的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常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的旅途永远充满着变数,生活的前程永远没有预知,而祸福之间从来没有界限,只能用一颗平静的心来直面人生。
道家思想有自知之明的观念。道家对待学习保持生而有崖学而无涯的心态,就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深和渊博。其实,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我们只要用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就相当圆满了。我相信,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对庄子的认识,源于传说。那个“庄生化蝶”的传说,留给后人太多遐想的空间,为何世事洞明的庄子梦里就想化蝶呢?
我想,庄子知道蝴蝶的逍遥是经过生命的蜕变而得到的,这多么像人生的旅程呀,一路走来,饱经沧桑,还不能事事如意。于是,庄子在《逍遥游》里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直接指明人生的万恶之源乃是万事有所待。难怪普通人难以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名,圣人无利”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逍遥,正是说明了庄子的孤独。他一边享受人生的潇洒,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一边又在苦苦的思索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因为在那个内乱纷争的时代连个知音都找不到,还好梦里可以化蝶期望过着逍遥的生活。
道家思想追寻着生命的自由,同时,也践行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无疑,这种生命的哲学态度,值得我们用心的去参悟,并运用到生活里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三)
文化是历史的精魂。
多少宏伟的建筑,在历史的风吹雨打间皆成为一堆废墟,而勤劳的人们必会在废墟上重建新的文明,再历尽沧桑化为废墟。文明就是这样的轮回,在每一次毁灭和重建中,文化就像一朵玫瑰在历史的废墟里绽放的那样的浪漫和惊艳,并生生不息。
但是,文明离开了土地将无法生存。古人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再担心吃和穿,更重要的要让自己的灵魂知道,只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并与时俱进。
中国的文化长河里,儒、释、道三家思想齐头并进,互为渗透,对我国的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的产生起到深远的影响,而三家思想的力量重合在一起卷起一道风,把中国文化的种子吹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并生根发芽,生机勃勃。
文化可以改变人的心态。从醉卧沙场的将士到塞外聆听《梅花落》的歌调,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坚定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决心,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都在金戈铁马间,用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用不着长篇大论民族精神之伟绩,无须在历史的面前夜郎自大。我知道,一个优秀的民族,一步一步的前进才能创造文明的辉煌。
忽然间,我感觉中华文明就像山崖里的潺潺流泉,沿着历史的轨迹健康的流动,并奔腾不息。其实,这种带着强烈民族色彩的文明精髓,一直是保持文脉清洁的最好诠释。
毛主[xi]站在浩浩荡荡的长江之畔,情不自禁,诗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至今重温伟人的诗句,依旧有一种浩然正气盈满心空。我想,中国的文脉流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齐头并进呢?
-全文完-
▷ 进入江南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