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一代文坛奇才曹雪芹,只因在大清皇室九五之尊的宝座人选上,站错了一次队,导致了满门抄斩的悲剧。随后家道中落,穷愁潦倒,以致生活无以为继,三餐不保,赊酒度日。直到其“满纸荒唐言,一纸辛酸泪”地完成了举世名作《红楼梦》后,于临近除夕之夜,在京郊西苑极其凄惨地溘然长逝。其悲凉境地,令人扼腕叹息而掬一地清泪。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其实何尝不是作者凄婉哀怨的心境的真实写照呢?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谁说又不是作者顾影自怜的身世哀怨之叹呢?然而值得略感欣慰的是,“荒唐”也罢,“辛酸”也罢,“寒塘”也好,抑或是“抛尸荒郊无人埋”的忧愁之怨也好,在今,已然都是多余的担心罢了。这足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
1962年,应香港市民的盛情邀请,受国务院文化部的委派,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奉命组团,点名指派由有着越剧四大名旦之称的袁雪芬、尹桂芬、范瑞娟、傅全香担纲领衔主演赴港慰问演出起剧《红楼梦》。其中一句“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以其袅袅吴侬软语之腔,悠悠婉转缠绵之腔倾倒了无数香港观众,以致谢幕多达15次,观众仍然长时间现场全体站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欢呼声此起彼伏。因现场气氛异常热烈,竟使演出继续不下去,而不得不被迫一度中断演出达一个多小时之久。最后直到剧团团长庄则敏亲自出面向现场观众含泪鞠躬答谢,才逐渐安静下来。其场面令全体演职人员无不为之动容。同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第一次正式上演,徐玉兰、王文娟用高超的演技配上精致的唱功,将宝黛爱情诠释得淋漓尽致,一时万人空巷。爱情似已前生相遇,盛世繁华落满一地烟花的苍凉,一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便成“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真不知是越剧捧红了黛玉,还是黛玉成就了越剧的鼎盛?一曲绝妙的梨园佳话传颂到今。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在一幕轰轰烈烈的爱情散场后,决然移情红学。著有《红楼梦魇》,甚至曾获得一代红学宗师俞平伯先生的好评。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以其大家风范的特有胸襟予以谦恭地热捧,说“汝之所著,及今见之,亦自惭枉称红学之大家矣”,他还对世人声称“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才情满溢的张爱玲,是那个时代一轮高挂的月亮。只是终究孤零零死也无人问,惨凄凄直落得黄土埋身。不又是一个林妹妹的再版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晓旭的故事版《红楼梦》亦曾轰动一时,苍白的面容、尖尖的下巴、低垂的眼,将一个孤苦无依而又颦带愁容、病隐娇身、弱柳扶风、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活生生地带到了我们面前。可惜的是,身价过亿的她却终追随了林妹妹的一缕芳魂,青烟幽逝,倒应了红颜薄命!真不知是曹老的神笔之功,还是造化使然,直叫人唏嘘落泪!
如此生前潦倒而未曾扬名立成的曹老,死后竟有这么多人追随,自成一派红学,不亚于古之配享庙食且饮誉众生。可谓是极尽哀荣的了。想来他在地下也不会孤独。更为可喜的是,正是如此之多的大家新人力扛文坛之鼎,广结红楼善缘,才有今天“塘之不寒,月亦不冷”之景,更无须忧“他年葬侬知是谁”。实令人欣慰!
红楼之中几代人,生生世世梦尘缘。一夜飞渡沧海月,醒来已是换人间。
附:文友因读我《前生是黛玉》作,后经我修改,重新整理而成。以此文致谢文友。
2012年6月16日
-全文完-
▷ 进入落花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