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握紧一切独处的自由叶冷歌

发表于-2012年06月17日 下午4:32评论-2条

说不清对贾樟柯电影的看法,更说不清楚对贾樟柯本人的看法。不想用“同情”这个词,因为站在中国独立电影的高峰上振臂高呼的人不应该“同情”,而应该给予尊重。但是这份尊重中略带的心疼又不得不夹杂着同情,于是乎对贾樟柯这个人就欲说还休了。

贾樟柯的电影手记《贾想》这本书很久以前就读过,前几天又认真的翻阅了一遍。那些在电影之外驰骋的心灵独白,那些用光影筑梦之余的直白语录,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直接关乎于自由。对于一个追求自由,向往自由,视自由和电影为生命的孤绝的我来说,这样的震撼又交融于灵魂。

三十年前的汾阳县城,走出了一个不愿忘记的鞍马清尘的少年,怀揣着无尽的叙事欲望,于是中国电影界就多了一个游走在世俗边沿的荒凉背影。他的摄影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却审视着奇形怪状的精神。中国转型期人们的迷茫、彷徨、无奈、患得患失、无可安放。都在他的电影中一一的呈现。一部电影、一叠胶卷、一段记忆。多少人在经历后会选择决然的忘记,可是贾樟柯不愿忘记,于是每一个充满尊严的生命都在他的电影中得到了永生。

我崇敬导演这个行业,这或许和我爱做梦有关,毕竟电影就是一个梦啊,叩开那扇梦的大门,藏匿着多少至情至性的心。他们或“丈夫未敢轻年少”,或“位卑未敢忘国忧”,或“望极天涯不见家”,或“春水桃花待北归”。这些在光影幻彩中任意挥洒的情感彰显的是电影创作者无尽的自由,没有一颗敢于自由创作,自由抒发情感的果决而真淳的心,就不会有那么多超越自由的精品。

小津安二郎的自由最是高贵,从不夸张和扭曲人性的处境,他的故事没有激烈的言语和情节,不夸张,不曲折,东京物语,只留温馨。

马吉德?马基迪的自由最是无邪。孩子们的世界,天堂般的颜色,樱桃一样的滋味,随风飞扬的儿歌。

金基德的自由最是噬魂。人性的刻薄,情感的颓废,命运的呐喊,如此的歇斯底里,声声不绝。

他们孤身冷雨却明月冰心,他们一蓑烟雨却惊为天人,他们悲歌未彻却残梦未沉。

所以贾樟柯才会在《贾想》中说“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一种方式,我悲观,但我不孤独。”

只是有太多的蒙尘的激情不知倚身何处。

所以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萧散的自由等待那卷卷胶片的拾回。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没有无尽的独处就不会有真正的情感自由。

《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也说过,“我之所以乐此不疲的痴迷于创作,是因为我始终相信着,相信视听的震撼有时候会比文字来的更加的直白,相信着我所看的物质生活总会有沉淀的精神让观众从中有所拾撷。这是我创作的源动力,这也是我所需要的自由生活。”

追求一种这样的自由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我们往往在行色匆匆中全然不知自由的失去。《贾想》中告诉我们“全然不知自由的失去可谓不智,知道自由的失去却不挽留可谓无勇。这个世界智慧的人不缺,少的是勇气。”

没有勇气独处,享受不了孤独,耐不住的寂寞像疯狂的野草,占领了一片本该郁郁葱葱的辽原。

握住自由,握住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情感表达的自由。要有勇气不让自己的想象力受任何的委屈。须臾花开,刹那雪乱,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恃才傲物也意气,自命清高也不凡。

中国电影界虽然没有萎靡不正,但是却鲜有惊世骇俗的作品出现。一个五六年才有一部作品的姜文撑不起中国电影的明天,一个一年有五六部作品的葛优也挑不起让中国电影风生水起的重担。一块疯狂的石头,时间证明他总是会越来越远。

贾樟柯现在也开始尝试走体制内的路线,不能说他在向现实妥协,因为《三峡好人》上映的那天“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会来关心好人”的言论依然回响耳畔。只能说他找到了一种可以在体制内挥洒自由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他有幸得到主流的待见。

写到这突然想到了唐朝诗人李白。不得重用时他惊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委以重任时他又得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天上谪仙的自由,才是豪振五岳,情倾沧海。只是可叹的是中国电影界如李白诗词人生中挥洒自如的创作是凤毛麟角。

大浪淘沙,经典既要有时间的磨练,更离不开人心的淬炼。

或许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月静山空,鸟鸣山落的清净世界。自由为这抹清净图添了一抹神秘。清净加神秘不就是绵绵的梦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叶冷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独处,是自由的一种,
许多时候的自由包括了太多的含义。
一部电影,能给人带来许多的遐思与思索。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周末愉快!at:2012年06月17日 晚上8:56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祝福朋友天天有个好心情,写作愉快!(:012)(:012)(:012)at:2012年06月18日 清晨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