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都和喝茶有不解之缘,因为喝茶与中国人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的陆羽有专门的茶学著作——《茶经》,由此,可以知道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所占重要位置和影响深远。
《红楼梦》里写贾府主人日常生活,随处可见喝茶之描写,朋友聚会用茶,来客招待用茶,主人饭后漱口用茶,就像《水浒传》处处写酒一样,酒文化,茶文化,构成古代四大名著之两大景观。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一枝一叶的细节描写,都是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折射。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物质生活贫乏,那里听到什么诸如现在的“碧螺春”“铁观音”之类的名茶,那时人们从商店日常买的茶叶就是那砖茶块子,很便宜的。我高中毕业,在大队部待过一年时间,那时大队(现在叫村委会)会计给大队部买的茶叶也是砖茶块子。大队部来的人杂,上面的大干部,下面的小人物,反正谁来,都是喝这便宜的茶水,似乎这公共场合的茶叶下的多,泡得酽,喝了特别开胃。现在回想起来,那叫喝茶,或者叫“牛饮”,根本谈不上叫“品茶”,“品茗”。
这也难怪,那时候日子过得艰难啊!人们整天“抓革命,促生产”,什么都凭票证供应,即使有好茶叶,谁能消费得起?我想起来了,那时,我们队上只有一个叫永富的老汉会享福,据说他经常喝好茶叶,原因是他的大儿子在北京工作,一月半载都要给他的父亲寄钱和茶叶。如果不寄,他会写信大骂他的儿子。所以儿子也孝顺,再加上参加过抗美援朝,革命军人的素质,那么这永富老汉晚年就享了他这位儿子的福了。这永福老汉的好茶叶,只有他的好友——另外一个姓王的老汉能喝上,其他社员都很羡慕,说“你看人家过的日子多滋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我们这一代农村,再很少有人喝那砖茶块子,人们兴喝“云南春蕊”,这茶叶胜过那花茶末子。盖房修屋,红白喜事,日常来人待客,都是用这种茶,当然,这种茶也分档次。那一时期,我正在距家二十里外的一所高中教书,由于职业的习惯,每天都要喝好多茶水。早上上课前喝,上课有时也带上一杯茶水,课余和同事聊天也是以茶相伴。那时,还是不大讲究,就是喝这大众化的春蕊。杯子呢?就是那种带盖儿的蓝色的有几个白花图案的搪瓷杯,这种杯子用了好多年,是那一个时代的印记。
那一时期,我和同事牛凤岐君相邻,他是我最亲密的茶友。我们常在一起谈文学,谈喝茶。记得说到鲁迅周作人二兄弟,牛君告诉我,周作人自称是“苦茶庵主人”,写过关于苦茶的文章和诗歌。我对牛君说,这二兄弟都爱喝茶,而且对喝茶有自己的高论。鲁迅的茶瘾不比烟瘾小,他常常买茶,而且一买就是几大包,不仅自己喝,也常常用来送朋友。有一回我把鲁迅关于喝茶的一段话抄下来,让镇子上一个擅长书法的老人给我写成条幅,后来挂在我的办公室墙上。这段话是: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我很欣赏先生这段话。其实我这时哪有好茶喝,每月工资仅七八十多块钱,要养家糊口,哪买得起好茶叶?所以,尽管有时间练功夫,但终于没练出特别的感觉。
但是,我知道了喝茶有“喝”与“品”的区别,看《红楼梦》里,知道那妙玉喝茶特讲究,说有些人那大口大口喝茶叫“牛饮”,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才叫“品茶”“品茗”。喝茶,用水和茶具都很讲究。鲁迅还说过,喝茶必须要用盖儿;不用盖儿,茶就走味了。
近十多年里,我才陆续喝了些好茶,“西湖龙井”“铁观音” “白毫” “碧螺春” 之类的一些所谓好茶 ,有些自己买的,有些是亲戚朋友送的。好茶叶喝惯了,差些的茶叶就不想喝。我不喜欢喝那些保健之类药味特重的茶叶,比如“杭菊花茶” ,有一年我外出回来买了几包,给自己留了一包,其余送人,结果我自己喝了一两次,就不喝了,别人也不是很喜欢,最后把剩下的全部倒掉了。夏季我喜欢喝“金银花”“茉莉花”,冬天喜欢喝红茶和铁观音。
喝茶无疑利于健康,特别是各种茶叶成分里包含着各种维生素,绿茶最具抗癌作用。据说癌细泡不会在碱性身体里生存,而茶叶属于碱性。
昨日,一个在外地的朋友打电话对我说,他每年至少要买十斤好茶,主要自己喝,最近买了几千块钱一斤的好茶,我听了咂舌,这位朋友喝茶比我内行,更讲究。他说我如果想品尝的话,可以通过快递给我寄几两。说老实话,我真的不忍心品尝这位朋友高价购得的好茶,但我真的为这位朋友的真诚所感动,所以就拒受并直接表示谢意。正是这位朋友的这种纯洁无私的话语,勾起我对喝茶的美好回忆,今晚写下以上无聊的文字,祈愿各位对喝茶有讲究有经验的朋友笑纳。
拙生2012、5、10记
-全文完-
▷ 进入守拙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