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好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要找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如国企、事业编、公务员,就需要有很深的家庭背景,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拼爹。至于走上工作单位以后混个一官半职,更需要一个高贵的血统。有人曾在网上发布过这样的数据,当今提拔的大小官员有70%是官二代或官三代。这数字准确与否,那得问权威部门。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所见所闻,差不多是这个行情。网上时不时爆出:26岁进县委常委;90后小丫头做局长;某财政局招聘干部量体裁衣,虽然组织部门一开始都说程序合法,事后却都爆出这些人有一个好爸、好妈,不过是因为这活做得太离谱太扎眼,才被在网上晒一晒。晒晒只是晒晒,提拔依旧提拔。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进入了“血而优则仕”的时代。
既然是客观存在,就应该“不狭隘”“不极端”的加以研究。那么产生“血而优则仕”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以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是传统文化延续的必然结果。当今许多事情都能从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这次也不例外。先秦时的贵族是家传的,一个职位能做好几代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更讲究门阀观念,因为战乱或迁徙,怕这“门”的血统不纯洁,朝廷便写成文字做成档案,所谓“阀阅”者也;隋唐以后,开了科举,好像真的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圣世,但只要翻翻古籍,看看封妻荫子的典章制度,便会发现子承父业的还是大多数,科举不过是收买笼络乡绅和愚昧读书人的花招。
第二:是人之天性的必然结果。2000多年前,有两位老人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命题吵得不可开交,并以此成为儒学史上继孔子之后两个高峰。其实性善性恶本身是个伪命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人性天生是自私的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自古就没有“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三句话不离“黔首”的秦始皇,即使把好多个“黔首”刻在会稽和泰山的石头上,也改变不了他自私的本性。今天的官员思想境界没有也不可能达到“无我”的化境,所以想方设法把权力移交给子孙一点也不奇怪,是情理中的事情,换成哪个人都会这样做。就人性而言,交给子孙总比交给别的人放心。
第三:是现行干部制度的必然结果。现在官员提拔是任命制不是选举制,也就是大官制造小官。这些官员自然是从自己人里提拔官员了。由于官官相护,官官相助,官员的近亲繁殖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情。
第四;是中国特色的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目前我们的商品经济名称千奇百怪,但核心只有一个:权力和商品的联姻。现在的权力拥有者不但拥有行政资源,而且还拥有经济资源。因为财富的占有,反过来更能巩固权力,因此,权力和财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就对权力拥有者血统的纯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没有让权力走向民间,而是更集中、更垄断。这是新形势下权力生态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更凸显了“血”的重要性。
由于上述原因,“血而优则仕”的文化在最近一个时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且将继续蓬勃下去。那么这样的文化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呢?换言之。是好呢?还是坏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件好事。
首先,它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以血缘为前提条件的权力传承是最稳定的延续,避免了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阵痛。说真的,每次社会动乱,受害的首当其冲的是底层老百姓。社会稳定是老百姓的福音。社会稳定还能保障再生产的重复和扩大,由此人民的富足、国家的强盛也就顺理成章。从民族计,从国家计,从百姓计,更希望政权的一代一代顺利的交接。
其次,减少社会成本。俗话说,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一门手艺的成熟,也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做官如同做手艺一样,其中有不少秘方、心得,只有通过父传子、子传孙这样的口口相传,才能丰富、发展,这样就减少了一个摸索的过程。从社会劳动成本来说,是化最小的成本,办最大的事情。同时,官员的人脉资源也有一个积累构建的过程,父子相传的好处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方面成本的投入,减少了社会财富的消耗。由于有着祖辈、父辈积累的经验,做官的技巧会更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会更强,这也是社会之福。琅琊王氏自魏晋到梁陈历经几百年,三品以上的官员有470多名,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祖传三代的中医,肯定比刚开张的名气大、生意好。
再次,杜绝了社会动乱之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维逻辑,曾经煽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推翻了现有政权,而今“血而优则仕”则杜绝了动乱的源头,它让那些血统不优的人不再有觊觎权力的念头。如果真有什么怏怏不快,那只能怪自己没有“生在王侯家”,剩下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了。
“血而优则仕”既然于己、于人、于国家、于民族有诸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除了行以外,还要知,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这方面目前尚有欠缺,做是做了,但说起来不够大方,羞羞答答,更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愿这篇短文能够抛砖引玉。幸甚!幸甚!
2012--6--16
-全文完-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