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论钱钟书忘情诗酒

发表于-2012年06月16日 晚上7:18评论-2条

钱钟书这一名字长期盘踞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原因我至今也说不清楚,总之隔段时间我就必须看他的书,否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在我钦慕的当代学人中,他在我心里的地位尤为特别———有时觉得他离我很近,有时又觉得他离我很远。每当谈及此人,心里似有说不完的话,及下笔,却又踌躇难著一句。

通常我们称赞人博学往往会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如果用这种套话来称赞钱钟书,好像不足以形容他的博学和智慧。苏格拉底被称为“众师之师”,在当代中国,我想钱钟书也足当得此称谓。古往今来,书籍瀚如烟海,对一般人而言,能对其中一部分书籍略有耳闻即已不简单,遑论逐一阅读?当然,钱钟书不可能将书都读遍,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和他交谈,举凡书籍,不管有多生僻,只要你能说出名字的,他几乎都看过。他的阅读量之大,阅读速度之快,早已为学界中人熟知。例如关于他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想必很多人都有耳闻。在此我还可以另举一例以证他的博学。他曾指着一家书店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能在这找到一本书是我没读过的,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学生于是走到书架最隐蔽处,挑了一本落满了灰尘的书,想如此不受待见的书老师定没读过,结果钱老对之如数家珍,让学生着实又傻了一回眼。

关于钱钟书的轶事是不胜枚举的,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看其同代学人对他的记述。当代学人孔庆茂著有《钱钟书传》及《杨绛与钱钟书》可供参考。我只看过后者,不过对于了解钱老其人、其学也颇有裨益。

此文着重探讨的倒不是钱老的学识,而是他这个人。鲁迅曾言,中国人评论他人,常常会有两种表现,或捧之上天,或按之入地。此言甚是。而越是名气越大的人,被捧或被骂的程度就越深。当年人称胡适是“誉满天下,毁满天下”。其实哪个名人不是如此?钱老也不例外,称赞他的人会把它说得神之又神,说成是道德学问都达到至高之境的至人,持这一看法的人以他的学生及私淑者为代表;贬损他的人则把它描绘成深谙世故,明哲保身的精明之人。持这种看法的人以刘xiaobo、余杰之类新锐知识分子为代表。我以为这两种看法或说法都不免极端。

上世纪80年代钱学大盛之时,钱老一时成了学界热捧的对象,影响所及,竟然波及海外。至今余波犹在。例如说他老人家在电话里对外国朋友的请求拜访婉言拒绝道:“如果你觉得一个鸡蛋好吃,又何必见下蛋的母鸡呢。”还有的国外学者甚至扬言来中国的目的,第一是看钱钟书,第二是看长城。威望之高,可以想见。许多人把钱老描绘成超凡脱俗之人,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是种极大的误解。以传统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责任心来苛责钱老先生,他显然是不及格的。这不是说他没有传统士大夫的那种风骨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而是他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那就是他的懦弱。我诚然十分确信他老先生是勤勤勉勉、甘坐冷板凳,不慕世俗之名的高人,但是他的这种修为至多只能称是独善其身,而不是兼济天下。他毕竟不是章太炎那种同时热衷学问和革命的人。同是面对集权政治,章太炎敢直面抨击袁世凯,而钱先生在文革期间却选择沉默。在这里我深知自己的比拟不伦。因为文革的黑暗,比起袁的统治,有过之无不及。文革敢于挺直腰杆直面黑暗统治,似乎只有顾准尚有人知。余者不论学识多富,胆识多高,终都归于万马齐喑。因此我深知,在此基础上来评价钱老,显然过于苛责了。只是我时常会在心里不无遗憾地感到:钱钟书如果有李敖那样的胆识,凭借他的才华和学识,笔锋所向,想必也会使黑暗势力产生哪怕是一丝的忌惮和隐忧吧?可惜他老人家选择了默默生存,不知这是否是他的字“默存”一称的由来?然而,我也不同意刘xiaobo 和余杰之类作家对钱老的批评,在这些新锐作家的眼里,钱老俨然已是欺世盗名之徒。似乎觉得他隐于朝市的目的只是为了声名益显。把他说成是《北山移文》中那类假隐士。他们的证据就是钱老在集权统治的年代里,没有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对当时的社会做任何的看法和抨击。这种说法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把他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归结为他的吝惜羽翼,精通“游世”技巧。归结为他内心冷漠,不顾念天下苍生。这又未免冤枉了他。如果他真的心不念家国,那他又何必写那么多表露心迹的诗呢?我们看他写的《围城》及《写在人生边上》之类的白话文,是会觉得他仿佛是处在云端,冷眼俯瞰这个尘世。但是这不代表他内心冷漠。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把钱老归结为老派的文人更为恰当。而老派文人向来最注重诗的价值,对诗从来不敢信笔写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钱老的白话文那么通俗而谐谑、不露心迹,而诗却写得晦涩难懂、剖心沥胆。对于时局、人生的看法或批评,他并非视而不见,也并非不著一字,只是他没有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可以说这是他性情散淡使然,甚至可以说是他性情懦弱使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懦弱就说他冷漠。毕竟,在那个让每个过来人都心有余悸的集权时代,想要发出惊世骇俗的一吼,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像苏格拉底、伏尔泰、索尔尼仁琴这样将真理放在第一位的知识分子,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毕竟也只是极少数、极少数。因此,就冲这一点,我不苛责钱先生,他依然是我敬仰的对象。

后记:久欲写钱钟书,不知如何下笔。进来俗务倥偬,懒于动笔。一两月断续写完此文。犹觉不得要领。奈何!奈何!时已午夜,万籁俱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忘情诗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其实,每一位伟大的人,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只是,当褒贬不一的时候,就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了。
对钱钟书先生的评价亦是如此,称赞他的人会把它说得神之又神,说成是道德学问都达到至高之境的至人,持这一看法的人以他的学生及私淑者为代表;贬损他的人则把它描绘成深谙世故,明哲保身的精明之人。作者认为把钱老归结为老派的文人更为恰当。字里行间充满对其敬仰。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佳作,问好!(:012)(:012)(:012)at:2012年06月17日 清晨5:46

月笙离别-评论

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对钱钟书的敬仰之情。越是自己所喜爱的人,越难刻画,怕写的不好亵渎了他,写得太好,太真挚,又会有的太多主观因素在里面。我们看他写的《围城》及《写在人生边》之类的白话文,是会觉得他仿佛是在云端,冷眼俯瞰这个尘世。但是这不代表他内心冷漠。很好,欣赏作者at:2012年06月17日 清晨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