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大邑县新场古镇廊桥美丽壮观,今天独自一游。我来到新场古镇下车,坐上三轮车而行。下车后,按三轮车师傅指点,我漫步在石板路上,古镇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好不惬意。来到廊桥头,骄阳似火,口干舌燥,很想喝茶,以小憩。我看左边又一茶楼,紧傍廊桥,茶楼门上的匾额刻着五个大字“三堰河茶楼”;门下有一对联,上联是“香分新场花上露”,下联是“水吸三堰石中泉”。我选河边阴涼处坐下,要了一杯茶。女老板端来茶,我给50元。乘她找钱时,我看她一眼,她大约四十多岁,穿戴朴素,举此文雅。
她找罢钱,笑着说:“大爷,欢迎你来到新场古镇。”
“谢谢。”我礼貌地说。
呷几口茶,我抬头看廊桥。原来,廊桥下是拱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大拱连小拱,比两岸还高得很多;若是发大水,河岸被淹没,桥下难以把桥洞来封。因此,即是有些杂物顺流而下,仍可以通行,不会造成桥毁人亡的悲剧。
这座廊桥的桥上,两头属于重檐歇山顶亭阁型;皆有瓦灰色重檐,十分别致,为古镇增色;桥上所有的瓦都是瓦灰色,和重檐很协调,实在不凡。廊桥两头两岸都有绿树成阴,树旁还开滿了不知名的鲜花,扑鼻而至;让人赏心悦目,大有不虛此行之感。整个廊桥两边柱头是紫红色所漆,且很粗,不知有多少根?两边皆有坐椅,也是紫红色所漆,供人休息。现在两边都有游客所坐,也有人行走,也有人站立,也有人拍照,好不热闹。
此时,女老板来加水。我问她:“老板,这里过去也有廊桥吗?”
“听说,解放前有桥庐子,后来就改为铁索桥了。”
一说起铁索桥,我想起59年前往亊。1953年,我父从家乡元兴乡调到到新场镇小学任教,我转到新场镇小学读六年级读书,校长名叫严克全。夏日晚餐后,老师们爱从河坝街来到铁索桥上呐凉。记得第一次隨父而至,走一揺一荡的索桥,又新鲜,又怕。怕一不小心摔倒,笑人;却又想试一试走铁索桥的滋味,走了十几步就习惯了。若吐一唾沫到河下卵石,掷地有声,十分青脆。一想起昔日的往亊,我永远难忘新场镇的铁索桥,我也永远难忘读新场镇小学的童年时光!
我告别女老板,步上廊桥。廊桥是石梯,分*级。第一二级不很长,第*级最长,也是最高的桥面。第*级前后两头开头处的拦干上,都有一尊白玉雕刻好的狮子,好像欢迎每一个游客来到新场古镇。我来到桥中,倚栏远眺,尽览古镇美景。前后两岸皆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天水相接,十分开阔。顿时,心情悦乐,忘乎所以……
乘兴,我用相机拍下几张小照;也请一个打扮入时小姐,为我桥上留影。照罢,我与一位老农聊天:“大爷,听说,解放前有桥庐子,你知道那年才没有?”
“这些,我就搞不清楚。”
“我清楚!”忽然,有说。
我抬头一看,是一个中年男人,身材瘦小,黝黑色面容;身穿腿色的白衬衣、内套红色背心、下穿着黑色的长裤、怀抱两个白铁盆、内放洗衣粉等物。看来,他是当地农民,赶场而回。我忙与他握手,请他坐下。他自我介绍,名叫王书明,理发为生,是邛崃市西禅寺人,现在改名为桃原乡。接着,他打开话匣子,把桥庐子的往亊一一说出来……
原来,这里的桥庐子是典型的川西民间建筑式样,全为木结构,上盖着小青瓦,遮荫蔽雨。桥的两边是廊柱、有木栏栅,中间可过行人。王师傅的外祖父有钱有势,又几百亩山林,做木材生意,远近闻名。新场镇头堰有木材市,市场大,也很繁荣。1935年农历夏日,那天清晨突然风起云涌,转眼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铺天盖地。早饭时,三堰河洪水猛长、呼啸而至,势不可挡。当时,他外父祖父为了经营方便,很多木材也放在三堰河上。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不测之祸福。洪水暴涨,桥庐子的桥洞封洞了,转眼桥上也飞了水。滿河的木材,顺序杂乱,有横的、也有竖的、滚滚顺水而下。木材来到桥庐子处,齐横冲直撞,大有不把桥庐子不冲垮之势。只听两岸大喊大叫之声,又听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轰隆一声,这个多年来的桥庐子被冲倒了……
据说,后来军阀刘成勋拉回很多钢管,在桥庐子处建成铁索桥;再后来,此桥有成了危桥,被拆毁。5?12地震后,才建成这气势磅礴宏伟的廊桥……
他说完,刚才那位老农问:“王师傅,你晓得廊桥的长和宽吗?”
“桥长205米,宽5米。”王师傅回答。
“王师傅,谢谢你的介绍。”我说。
“不谢。”王师傅说,“虽说我不是大邑人,新场古镇能修好廊桥,我也十分高兴。我们乡上说,不久在新场古镇廊桥的对面,要修一座桃园乡的景观桥。到时,我一定请你来看看。”
我留下了王师傅的电话号码,握手告别……
2012年6月14日 作者:陈俊
-全文完-
▷ 进入方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