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
据说,学校这个词大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图画文字”的形容和“象形文字”的记载了。譬若,“燧人氏教民砖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的地方,大概都可以冠之以学校,所不同的只是称谓上的差异,《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春秋孔夫子讲学的地方还有个特指叫“杏坛”,战国时先叫“学宫”,后称“私塾”、“蒙馆”等; 西汉时始设“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唐代叫“书院”;清末光绪皇帝钦定为“学堂”,辛亥革命之后才一律改称为“学校”,并沿用至今。
“母校”一词的出现,则是20世纪初由当时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聘请的日本籍教员宇之吉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原意为取得最高文凭的学校。由于“母校”这个称谓饱含儒家文化,富有亲切感,后来便逐渐流行开来,并将人们曾经毕业或肄业的学校统称为“母校”。
古往今来,学校一词的称谓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传播知识,讲授学问的本质属性却始终未变,这才是学校的真实含意。
我以为,所谓“母校”,就是孕育知识,传授学问,诞生“学子”的地方;因此,“母校”就像母亲一样无私,像母亲一样可亲,像母亲一样可敬,像母亲一样伟大。
“母校”是孕育我们知识的摇篮,她像母亲一样用甜美的文化乳汁将我们喂养长大;因此,我们的基因里含有“母校”的传承,我们的生命中奔涌着“母校”的热血。
“母校”是一支永恒的乐章,那里有我们激情的歌声,那里有我们年轻的欢笑;因此,我们是“母校”放飞的一个音符,无论我们今天在哪首歌中唱响,都跳动着“母校”美妙的旋律。
“母校”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我们曾经在那里幸福停靠;因此,我们是“母校”驶出的小船,无论我们的航程多么遥远,也无论我们的征途多么艰险,抑或今天停泊在哪个码头,我们的头顶始终都闪耀着“母校”那盏明亮的航灯。
我是“母校”培育的学子,我不仅为我的“母校”而感到骄傲,我还要让“母校”为自己的学子而感到自豪……
所以,在我的情感里,除了常人所共同拥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外,我还拥有浓浓的“母校之情”。这是我终生引以无上荣光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