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与易中天抬杠——罄竹难书褒贬辨耳关音

发表于-2012年06月10日 中午12:49评论-6条

▲与易中天抬杠——罄竹难书褒贬辨

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于2012年6月8日在《南方都市报》刊载《士人的风骨——“文化人的分野”之四》一文,论及某些文人善于“揣摩圣意”,见风使舵,缺乏“担当”时爆料称:“2007年,陈水扁夸人时误用‘罄竹难书’一词,舆论哗然。历史学家出身的‘教育部长’杜正胜,便硬说这成语没有贬义,用在哪儿都行。看来,替主子文过饰非,也是古今如一,两岸皆同,而且‘驾轻就熟’的”。

笔者一介草民,胸无点墨,绝不敢在学问上显摆卖弄;但遇事喜欢刨根问底,不弄个水落石出也不会轻易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作为易先生的“粉丝”之一,笔者在拜读大作《士人的风骨》之后,深为先生渊博的学问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然而在对先生有关 “罄竹难书”一词的“爆料”进行刨根问底时却“刨”出了问题。于是,不揣冒昧,斗胆同先生“抬杠”。

一是“爆料”发生的具体时间与易先生的叙述有误差。易先生说是“2007年……”,而实际却发生在2006年,易先生叙述得不够准确。尤其是这“爆料”出自一位知名学者的笔下,时间考证不准确,起码可以说叙述不够严谨。

二是“爆料”的实际内容与易先生的说法有出入。易先生说:“陈水扁夸人时误用‘罄竹难书’一词,舆论哗然。历史学家出身的‘教育部长’杜正胜,便硬说这成语没有贬义,用在哪儿都行……”经笔者考证,杜正胜并没有说过“罄竹难书”“这成语没有贬义,用在哪儿都行”这句话,易先生的说法有差强人意之嫌。

据台媒报道的实际情况是,2006年5月20日,陈水扁到台湾白沙湾海滩当环保志愿者净滩捡垃圾,在赞扬岛内“志工精神”时曾说:“有很多我们的志工团体,不管是政府代表或者是民间企业帮忙等等,这些都是罄竹难书,非常感人的成功故事。”陈水扁在这里使用“罄竹难书”一词褒奖“志工精神”,岛内一时舆论哗然,传得沸沸扬扬。

首先是台湾政坛揪住不放。事隔一天之后, 时任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的杜正胜在接受立法院教育委员会质询时解释说:“罄是用尽;竹就是竹片(竹简),是在纸张发明前的书写工具;难是难以;书就是书写。翻译成今天现在的话,就是用尽所有的纸张也写不完……”针对杜正胜的解释,国民党立委李庆安质问道:“所以部长你就觉得这个形容没有错?”杜正胜回答说:“单单就这四个字,没有错。”于是李庆安便嘲讽说:“不要因为陈水扁说错你就硬拗。你对教育的贡献真是‘罄竹难书’……”一句话让杜正胜哑口无言。 

再就是台媒一边倒。 有些台媒引述台湾中山女中语文教师李素真的话指出,“罄竹难书”一词源自于《吕氏春秋》,是指一个人的罪恶太多,就算用尽所有的竹子,也写不完罪状。罄竹难书是“负面”形容词,不应随便解释。于是台媒便讥讽说:“太阳太大了,陈水扁被晒昏了……”

仅从上述“爆料”的实际经过就不难看出,杜正胜确实没有“硬说(罄竹难书)这成语没有贬义,用在哪儿都行”这句话,而是在界定了“罄竹难书”的字面本义之后强调,使用“罄竹难书”形容“志工精神”,“单单就这四个字,没有错。”杜正胜回答得理直气壮,字正腔圆,可谓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三是关于“罄竹难书”的含义与词性。

先说含义。

《汉语大词典》:“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后偶亦形容好人好事。”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多用来指罪恶,间或指功绩。”

《辞源》:“喻项目之多,不尽期录。”

《成语词典》:“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原指罪行多,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尽。” 

仅从上述权威辞书对“罄竹难书”一词含义的解释来判断,杜正胜的回答没有错。

再说词性。汉语博大精深。从词性上看,汉语词汇有“实词”与“虚词”之分;从感情色彩上看,汉语词汇又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之别;从语言词汇的具体运用即语境上分析,有些汉语词汇“立场坚定”,褒贬分明,“水火不容”;有些汉语词汇则属于“变形金刚”,既可以“分身”转化,又可以“身兼数职”,即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以充当“褒义词”使用,又可以充当“贬义词”使用,还可以充当“中性词”使用。

“罄竹难书”作为一个汉语词汇,若从词性上判断,无疑属于实词中的形容词;若从语境的感情色彩上分析,“罄竹难书”则有属于一个“变形金刚”。谓予不信,请看事实。

“罄竹难书”可以充当“贬义词”。

《汉书﹒公孙贺传》:“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此处“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即为“贬义词”,形容罪行极多。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数说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说,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隋炀帝的罪恶。此处“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就是“罄竹难书”作为“贬义词”使用的典型案例。后世通常之所以多将“罄竹难书”作为“贬义词”使用,也许此为源头。

“罄竹难书”也可以充当“褒义词”。

《皮日休文集》第九卷《移元征君书》云:“果行是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足下之功,穷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意思是说,用尽南山的竹子当竹简,也写不完你的功劳。皮日休乃晚唐文学大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皮日休用“罄竹难书”形容人的功德善行,将“罄竹难书”当“褒义词”使用,也没有谁说皮日休为后世留下了笑柄,想必他没有用错。

将“罄竹难书”当“褒义词”使用的不独古代的皮日休,后人也多有效仿。邹韬奋《抗战以来》有云:“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文言》一书中有《王洛宾墓志铭》一文,文末铭文曰:“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传歌之志兮可嘉可钦,洛宾之功兮罄竹难书。”这里使用“罄竹难书”一词显然也是用来赞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功绩的,也没有谁当成笑柄去取笑《王洛宾墓志铭》一文的作者,也不应该当成笑柄去取笑。

“罄竹难书”还可以充当“中性词”。

《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描述当时乱世出现的诸如马生角、鸡五足、卵多毈、豕生狗等各种怪异现象称“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意谓这些怪异现象都是政治败坏所产生的亡国之兆,而且多到用尽荆、越两地的竹子作竹简来书写都写不完。可见,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的“罄竹难书”,就既无褒意,又无贬意,而是形容“乱象极多,难以胜数”。《孙膑兵法》亦有云:“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这里援引“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也是极言之多的意思。

总之,古时竹简是供人们写字使用的,既可以用来书罪,也可以用来歌功;书罪可以无穷,歌功亦可以不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朝哪代规定竹简只可以用来书罪,而不可以用来歌功的记载。

当然,“约定俗成”是汉语言的一个普遍规律,在遵从“约定俗成”普遍规律的前提下,也不能忘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所言:“区别—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对一个汉语词汇,假如我们仅仅掌握了它的“通例”,而不知道它的“例外”,这叫做只知其—而不知其二;只承认“通例”而拒绝“例外”,那就有可能陷入绝对化的误区。“罄竹难书”这一汉语成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罪恶”,这只是“罄竹难书”的一般用法,即所谓“通例”;请不要忘记“罄竹难书”“偶亦形容好人好事”以及“间或指功绩”,这是“罄竹难书”的特殊用法,即所谓“例外”。

还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要发展绝不能“因人废言”,不要因为陈水扁“政治上有劣迹”,就去他的言论中找“语病”;也不要因为杜正胜为“罄竹难书”做出了本义解释,就讥讽他“替主子文过饰非”。就像蒋介石说过“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於度外”这样的话,难道谁再说“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於度外”之类的话就是替蒋介石歌功颂德吗?真是那样,那我可就惨了。

想不会有人将这篇文字同“政治”联系在一起,但愿如此。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何音精华:何音
☆ 编辑点评 ☆
何音点评:

作者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不偏不倚,论证充分,以理服众,荐之共赏。

文章评论共[6]个
何音-评论

何音拜读学习,很认同作者的观点,问候!at:2012年06月10日 下午4:27

耳关音-回复谢谢何音老师点评。 at:2012年06月10日 晚上10:16

心儿冰凉-评论

小子不才,斗胆也用过该词赞扬友人的……拜读作者佳作,心儿敬酒一杯!at:2012年06月10日 下午5:40

耳关音-回复谢谢心儿冰凉来串门! at:2012年06月10日 晚上10:17

绍庆-评论

下午来拜读朋友的佳作,送一份祝福,在炎热的夏天送一份清凉(:012)(:012)(:012)at:2012年06月11日 下午6:37

耳关音-回复谢绍庆祝福! at:2012年06月12日 早上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