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人
几年来,在周末回家、上班之际,我经常往返于一个个寂静的乡村,看到那些留守在故土上的老人和儿童,尽一点微薄之力。但每当此时,我的心情也是沉重的。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里的乡村,每年孩子们集中过“六一”或者乡亲们集会,邻近的村民和亲朋好友们,就会喜滋滋、乐呵呵地搭伙结伴,蜂拥而至,直将那集会闹腾得人声鼎沸、山欢水笑。就在这一民间的特殊社交活动里,有新老朋友欢聚一起喝几盅絮叨家常,有做小本买卖的,还有一些青年男女背着父母、避开他人,在一起互诉衷肠的……那情、那景,总是令人那么激动,那么难忘!
如今,我们这里乡下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乡村留守人口不到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全家出行。而多数思想开放、较有胆识的青壮年,每当大年一过,就都陆续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外出打工;有的则为了实现自己改换门庭的梦想,被迫离开家乡去县城供养孩子上学,自己去做个体小本生意或者打短工,一年到头,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几天。如此,因为居住人口的急剧减少,乡村民间的各种特殊社交活动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情景。
留守的老人自然成了家里的全权大使,上学接送孩子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女人则成了家中的“总理“忙里忙外,不得消停。
天蒙蒙亮就起床,周末趁着晨霭把孩子的衣服洗好,等太阳出来的时候,衣服已经晾晒在门前的拴的铁丝上;夕阳西下,月出东山时,才荷锄带月归,留守女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故乡的日月擦得锃锃亮;留守女人用些微的柴禾将炊烟袅绕在故乡的上空,把故乡的生活烧得有滋有味;留守女人把自己流放在田间,细心观察庄稼的长势、锄草、浇水、打药,把家乡的庄稼伺候得笑弯了腰,好让丈夫在外的丈夫安心务工。年终回来的丈夫脸上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全文完-
▷ 进入祁连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