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文章,都在抒写村庄,回忆村庄。突然,我想起自己,也是农村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村庄我是在熟悉不过的了,但又是陌生的。陌生它的性格,陌生它的思想。就像自己陌生自己一样。
在村庄出生,在村庄长大。走路的姿势,说话的声音,都早已在骨子里根深蒂固。离开村庄,回归村庄,再离开再回归不断重复着。对于一位只关心现实的人来讲,记住的也许只有村庄的名字和破落的模样。
在城市里,村庄不是我们炫耀和赞美的对象。它仅代表着贫穷和俗气。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会思考我们的成长和来历。山再美,水再甜,人再好,结果一声叹息就会打断所有的思绪。为此,我痛苦过,挣扎过。但现实必须让你选择出发远行。好多时候,只有把感受深埋心底,等到回家的时,再收集一些关于村庄的景象,以便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还没有上学的时候,祖父总是意味深长地说,将来你们长大成人了,无论走到哪里,当上什么高官,还是什么富商,千万别忘记家和村庄。咱们的祖先在这里,根在这里。当时,我不理解什么意思,就把那些话当成了祖父的絮叨。如今,才明白了祖父的心情。那是一种无形的责任,一种无形的继承。只因有了这种无形的责任和继承,村庄才一直保存着,发展着,进步着。
漂泊在外的时候心很大很野。总有一股用不完的劲,感觉世界太大村庄太小。每次回家跟父亲闲谈,父亲老是说,水流千里归大海,落叶归根。别成天东北西走没有定性。我每次都是斗志昂扬的回答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的黄土不埋人!父亲一脸茫然无话可说。看看今天的村庄,十有八九的青壮年和有劳动力的老年人,都远走他乡。漂泊成了生活,打工代替了种地。好多理想都在被现实的欲望代替着。再走进村庄时,你将会感到寂寞孤独还有无以言表的荒凉。
我经常会想起,父亲最早教给我认识的一串字,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城前镇卜通村。这是我们村庄的地址。父亲说,只有认识这几个字,就不怕迷路和被坏人骗走拐跑了。那时,我学得非常认真。现在细细想想,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知道自己的根扎在了村庄。只有根牢牢地抓住了泥土,才能吸取水分和养料,将来才可枝繁叶茂高足远望,哪怕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卜通作为村庄的名字,往往会被人叫成不通。以前由于村里人口少,又没有名人大事。所以到了十里八乡,总能听到有人说,卜通是一个小村子干巴巴地没有什么好地。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自从村里走出了大学生,公务员,老师,商人。周围的人开始在说,卜通人真聪明,卜通人真智慧啊!从此,不会因为是卜通人而伤感,反而会感到无比的骄傲。
卜通北依白莲山,南临郭河,东西两侧是起伏的山岭。这样的位置,使得村庄深凹在其中。远远地看去像一把太师椅。本来村庄名叫杏花村。清朝末这里发生了一场战争,一队人马来到此地无路可去,故此取名为不通,后来改为卜通至今。说起村庄的历史长度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数字。但从周家家谱可以知道,从四十一代祖先来到此地,到今天已经历经了五十代人的时间。五十代人在这里,春种秋收,演绎真情,谱写历史。只因我们深爱这片土地。我们的血液不知不觉中流进了土里早已生根。
在经济的浪潮中,村庄日渐变得贫瘠干枯。好多人四处寻找良性的土壤。徘徊回望中村庄的树山土地依然未动。它那带着沧桑的面容上,写满了等待,写满了期盼。它多么需要年轻有力的根抓住它每一寸肌肤啊!一两千年的情感值得珍惜,更值得我们把根留下。
我曾是一位浪子到处漂泊。有时会把村庄淡忘的一干二净。我那纤细的根须总寻不到一块适宜的土壤。迷茫失落中,村庄坦开胸怀露出了干瘪的乳 房。透过岁月流年,我看到山的根,水的根,树的根,还有鸡鸭鹅狗猪牛羊的根。我却找不到自己的根,感性的根,理性的根,思想的根,文化的根。在回归村庄的途中,我清晰地听到血液在向着村庄的方向流淌,那里有我们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根扎在那里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全文完-
▷ 进入白沙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