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桅杆,我理解的就是船上悬挂帆和旗帜、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的柱杆而已。身为内陆的人,对船本身就不熟悉,对桅杆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
听说成都市温江区寿安乡有个景点,叫做陈家桅杆,我就好奇了:是干什么的呢?造船的?生产桅杆的?我想不明白。所以得实地看看才清楚了。
没想到竟然是如此气派的建筑群!它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年营建的,有近200年的历史了。
我一眼就瞧见了高高矗立在前庭的两个类似桅杆的柱子。川西不是水乡,一般民居常见多照壁,多天井,多牌坊,多木芙蓉,至于桅杆,则罕有设造。那么陈家为什么在“门前原竖有双斗桅杆”呢?其实里面有一个故事。陈家在北门高竖所谓“双斗桅杆”,并非桅杆也,乃是京城皇殿广场常见的华表(形同双斗桅杆)。陈氏父子不知何故自京卸官携金返蜀,匿乡造宅隐居,仍不忘京华,不忘圣恩,筑双华表于北大门前,朝夕相对,正是效忠之意。父子身份不俗,由此可见一斑。天高皇帝远的乡下蜀民何曾了解这许多?于是乡民根据其形状,呼为桅杆了。不过主人也并不纠正,让其以讹传讹,所以次称呼才保留了这许多年
在茂林修竹鸡犬之鸣中,这座名为“陈氏宗祠”的中西合璧的川西乡间民居实在显得太突兀太醒目了。 它始建于1864年,经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个建筑占地7282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大小共12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
走进大院,一种古朴之风油然而生,似乎猛然穿越到了清代。而且游客极其稀少,所以显得分外宁静。院内建筑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正中三重住宅,分为前厅、二厅、正宅三重大院,有堂屋,寝室,灶房等。屋顶飞檐翘角,半拱五色彩绘,四厅山水壁画,绿窗红柱,是主人生活起居之所。其中匾额甚多,如:纯和之德,恩沐九霄,忠謇于朝等。
第二组是西侧小花厅,前有“翠柏山房”,布置典雅。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楠木书橱陈设有序,是主人读书、授业之所。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又不加爱惜,所以壁画已经很模糊了。据说“翠柏山房”有一首较为完整的诗作,原镌刻石壁间,原文是: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噪。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飞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倒不如早清闲,乐逍遥,虽不能成仙了,倒亦不至泥俗滔滔——可见主人是很愿意过这样的隐居生活的。自然,他住着这大院子,有诸人伺候着,比陶渊明,曹雪芹等不知幸福多少倍了。“翠柏山房”一侧还有面壁处,名为“安心处”,是面壁思过的地方。我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认真反省了一下今天有什么说得不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后有忠孝祠,内有石拱桥,桥上人物浮雕,桥下鱼池照影。祠内正面石壁上有主人画像和石刻宗谱,设供桌香案,是祭祖之所。
第三组是东侧大花厅,其庞大和精美为整个建筑之最。院内正面有照壁,两端石砌牌坊大门,中有戏台,四周有走马转阁楼,雕梁画栋,曲折回环,登楼远眺,景色尽收眼底。院西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竹树掩映,清出绝尘。尤其是池中石山,俗称“大盆景”,高仅七尺,阔不足一丈,山上竟配置青城山全景,楼台亭阁、宫观殿廊,应有尽有。遗憾有些地方已经是断壁残垣,再也无法见其全貌。
屋后还有一大照壁,一面用楷书写着:莫以岁云暮,当极观太无。早回头,毋忘旧。路遥天远乐还本,始初子庵(不知是否该这样停顿?末句何意?)。另一面则是四个行书大字:秉心塞渊。我知道这是出自《诗经》的,原文是“匪直也人,秉心塞渊”,意思是要有诚实宽广之心。这应该算是陈氏家训中的内容吧。
陈家桅杆真是个奇特的地方,主要是由于它跟周围附近太不一样了。而且据说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陈家桅杆附近曾经数次挖掘出深埋地下的银锭,上面都镌刻有:“此银只能用于修建房屋”的字样,为什么留下这样的字样?是谁埋藏的银锭呢?我们都不知道。
院子里太安静了。我问工作人员可否倒杯茶来,她居然说没有。是的,这里什么都不卖,附近也没有卖什么的,跟那些可以吃喝玩乐的旅游景点相比,它真是太孤傲了。难怪游客比工作人员还少。然而我却惊诧于它的大气与淡定。我感叹了多次:这里是多么好的一个读书的地方啊!抑或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皆是绝佳处。
我还会再来看你的,陈家桅杆。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