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六日一早起来,我从天通苑驱车出发,按导航仪提示的路线一路前行,一个多小时就顺利的到达了潭柘寺。
我把车停在了停车场,走了不多远,便是一个广场,广场的北边,是雕刻精美的一对汉白玉狮子分列两边,并且都被两颗茂盛的卧虎松遮住了一部分。从卧虎松低垂的树枝缝隙里可以隐约看到潭柘寺部分古老的建筑,这使本来就很神秘的潭柘寺更显的神秘了。
从卧虎松下走过便是一座建造精美的古牌坊。古牌坊的正面有康熙皇帝的题词“翠嶂丹泉”,牌坊的背面也有康熙“香林净土”的题词。通过牌坊再经过两厢房之间的一片平地,过一座石桥就是山门,也就是寺院的大门。大门有三个拱形的通道,中间一个比较高大,两边的小一些。在等级森严的过去,不同的通道有不同的用处,大概中间的是供皇帝走的,普通百姓和佛家弟子只能走两边的通道了。大门上的匾额上有“敕建岫云禅寺”的题词,是谁所题不得而知,。为什么匾额是“岫云禅寺”?我查过资料方才知道,潭柘寺始创于晋代,时称“嘉福寺”。唐朝时改名为“龙泉寺”。明代两度重拓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又改为“岫云禅寺”。现在称为“潭柘寺”,是因为这里既有龙潭又有柘林,所以才称之为潭柘寺的。大门两边有红墙连接,右边的墙上镶贴着烧制的黄底黑字的“佛日增辉”,左边是“法论常转”八个大字的琉璃瓷砖。
通过大门登上八个台阶,就是“天王殿”,殿内题写着“皆大欢喜”的佛龛里供奉着含笑而坐的弥勒佛。据说是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他自称为弥勒化身,后来寺庙中塑造的大肚弥勒就是他的形象。佛龛右边的立柱上题写着“大肚能容含色相”;左边是“开口便笑指迷途”。大殿的楹柱上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看过对联,再看弥勒佛那大大的肚子虚怀若谷的形象,哈哈大笑笑看一切的表情,完全可以说明对联是对他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提醒世人都应做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万物色相。大肚能容天下事,心量狭窄米也多”的高深的哲理。我站在弥勒佛面前,不停的沉思着,为什么自己做不到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又为什么做不到笑天下可笑之人呢?如果我能做到,就不会再有忧愁,也不会再有烦恼;如果世上的人都能做到,而与讹诈,兔死狐悲,惟利是图,争权夺利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社会就将是安宁的,也就会皆大欢喜了。沉思良久,我双手合十又再次拜过弥勒佛之后,便又向供奉在两侧山墙的是四大天王慢慢走去,他们虽然个个面目峥嵘,凶狠异常,但却各护一方,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并保佑着国泰民安,因此,我又依次拜过停留片刻便离开了天王殿。我从天王殿的东侧绕到后面,登上汉白玉栏杆的十余步台阶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潭柘寺内最大的殿堂,也是全寺布局的中心。建筑雄伟高大,屋面覆盖绿剪边的琉璃瓦。上下檐装饰有斗拱,上层为圆形,下层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色的琉璃鸱吻,是元代所制。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它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因此将它安放在屋脊以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皇帝第一次来到潭柘寺时,看见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将它锁住。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鸱吻上的“镀金剑光吻带”就是当年康熙所赐。殿顶的四条戗脊上的戗兽十分精美,在骑凤仙人的后面共有七个,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
大雄宝殿内部真可谓是富丽堂皇,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静坐莲花盆的金色塑像,为清代塑造。释迦摩尼塑像的左右各有一尊观音塑像。右侧观音塑像上面有“智慧无礙”的 匾额,左侧观音上面有“愿力恒深”的匾额。因两块匾额上的内容都是佛家用语,字体又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比如“礙”字等于“碍”,但是,在这里不用后者而用前者。还有“愿”字,本意是“愿”字的繁体“願”,左边却把“原”字边写成了“员”,而且我认为写得还不规范,右边是“頁”字的简体“页”。我看了半天,怎么也看不明白,便请教当值的僧人,他很客气,也很谦虚耐心地给我解释,还用笔把这几个字写在我的小本子上,我看他如此认真,马上道谢。过后我想,这些字在严肃神秘的大雄宝殿里出现,不是错误,肯定有他的道理。想到这里,我又抬头看了看两块匾额,便又依次在大殿的东西两山墙的十八罗汉塑像前双手合十闭目祈祷之后,我又向那位僧人请教了一些佛教知识之后便离开了。
绕过大雄宝殿蹬上十数级台阶又是一个广场。广场的前面是两颗高大的古松树,松树的两侧各有一棵千年树龄的娑罗树。此树是佛门圣树,因为佛祖释迦摩尼在此树下涅槃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这种树原产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一些寺院引种。目前少数规模较大的寺院才有种植,民间更是十分少见,因此,康熙看到此树之后作诗赞曰:“娑罗神木不易得,此树惟有月中有。”我用相机给这棵树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又上上下下仔细地观察,它除了古老高大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它的神秘。我总感到整棵树散发着佛教的气息,每一片树叶就好像是一篇经文等着你去阅读,去领悟。站在树下就好像是在接受佛教的洗礼和感化,劝你早日脱离世俗,坠入空门。
我又登上六个石阶 ,来到一个广场上,最有名的1400年树龄被称为“帝王树”的——银杏树就在这里。此树高40米,直径4米有余。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根部就会长出一棵新干来,以后便逐渐和老树合为一起。乾隆皇帝来寺院游玩时,御封此树为“帝王树”。20世纪60年代,已是普通百姓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到潭柘寺游览,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一根未与主干相合的细干说:“这根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才长成歪脖树。”面对帝王树,我怀着佩服的心情默默地赞叹道:“你风风雨雨1400年,你不但见证了潭柘寺的盛盛衰衰,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人类历史的1400年。你经历了十二个朝代,经历了各个朝代天子的诞生登基和驾崩。你是一部还没有写完的史记,你还将继续续地书写着,你还将继续见证着人类历史的现在和将来。”据说,毛主[xi]逝世前,这里无风无雨,一只树枝却突然折断,还砸坏了房檐。这一切是事实也好,是传说也好,总之都给帝王树带来了无限的神秘。与帝王树相对应的还有一棵树龄600余年的银杏树,被称为“配王树”,也是枝叶茂盛,生机盎然。我站在两颗树下,两棵树高大粗壮的树干就像两根根擎天大柱直指苍穹,树冠就像两把巨大的伞遮住了天空。树上的鸟叽叽喳喳的鸣叫着,给幽静的寺院增添了几分活跃的气氛。
离开高大的帝王树和配王树,登上石阶就是毗卢阁了。这是潭柘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寺内最高大的一座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匾额上书写“毗卢阁”三字。下层则是乾隆皇帝题词“圆灵宗镜”的匾额。下层阁内供奉着五方佛,塑造精美,泥质漆金。中间的一尊是毗卢遮那佛,又称“理智不二法身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简称毗卢佛,毗卢阁也因此而得名。东侧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示福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阕佛,表示觉性。西侧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示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殿内的楹柱上有清代大书法家励宗万手书的,“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的楹联。字体虽然清秀,却十分的苍劲有力。我把看到的一切都拍了照片,又双手合十一番之后便继续游览。
……
实际上,我这是第三次游览潭柘寺了。第一次是二十年前的十一月初,是在天快要黑的时候才去的,急急忙忙跑了一圈就回来了,多年过去了,已经没啥印象了。第二次是2010年去的,也是一个下午,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就离开了,也没留下太多的印象。这次去正好是故乡的亲人来京,本想带她们们认认真真地游览一天,但因都是年事已高,又要急于赶回去,还是游览的不太仔细。在我当初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听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由此可见潭柘寺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因为这里是皇家寺院,历朝历代的天子都来这里上香还愿。普通百姓为了菩萨保佑,更是前来祈求平安,许愿还愿,因此,一千多年来一直是香火旺盛,直到现在,前来游览的游客和进香的香客照样是络绎不绝,初一十五更是轰轰烈烈。另外,潭柘寺之所以经久不衰香火旺盛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它地处的自然环境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它的周围有9座连绵的峰峦环绕,形成“九龙戏珠”的特殊地形,因此,赵朴初先生曾用“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的对联来赞美它。四周的山更是处处树木茂密,使潭柘寺处于天然的层峦翠嶂之中,又有甘甜的泉水涓涓流淌,真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完全可以用香林净土来形容它,也可谓是清净的佛门之地。春风吹过,潭柘寺周围万绿吐翠,百花盛开,温暖的风把刚刚吐翠的嫩叶的气息和百花的清香送到人们肺腑里,使人们感到大自然的美好,亲切和温暖。炎热的夏季并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不适,照样是凉爽宜人,无比舒适。几场秋风过后,又是如诗如画般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天,大雪飘过千山万壑,银装素裹,惟余莽莽,又是一派北国风光。潭柘寺里的一草一木都体现了悠久的历史和历史留下的沧桑。精美的古建筑,数不尽的神秘的古树,一片片挺拔的修竹,虔诚的僧侣和香客,悠扬的经声佛号,……这一切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就像一幅完美的山水画世世代代展现在我们面前,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多年来,潭柘寺周围和寺院里的美景一直吸引着我,潭柘寺悠久的历史吸引着我,潭柘寺的神秘也吸引着我……。潭柘寺也像一部经书,不是去一次两次就能够读懂的,甚至一辈子都难以读懂。要想读懂这部经书,今后我还要前去游览,而且不止一次地去游览。
-全文完-
▷ 进入孔夫子同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