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意境叫共鸣
----读诗随想
慕 苏
诗是才华横溢人的事,印象里的诗人是带着圆圆镜片的白面书生,象徐志摩,和古代峨冠宽带的诗人,如李白,都让我羡慕。又或是中世纪西方的行吟诗人那样游历四方,真知慧语,也让我敬仰。
我最后没有做成诗人,只是读诗看诗十多年。一套《唐诗别裁》伴着我,时常拿出来看看,书角也渐渐卷起来了。一本朦胧诗集陪着我,有时候模仿北岛,写了两句很严肃的短诗,不成段,只有自己看,孤芳自赏。
最近几年读了行业杂志的副刊,有两首诗,在我印象里很深,我一直记得。我很想写写感受。读诗吗?囫囵吞枣谓之读,细嚼慢咽也谓之读,我读诗算是囫囵吞枣一类,我大致地说说刊登在评估杂志上给让人回味的诗。
一首是姜玉勇的《评估人生》,一首是苏东震的《青春颂歌》。
首先说说《评估人生》,这首诗讲得是一个普通评估师的故事。我觉得他营造了三个意象:填表计算、现场勘查、撰写报告。在评估行业,评估师对评估程序的熟悉,就像面包师对烘烤程序的熟稔一样。
下面看诗正文,作者开篇讲了评估行业的很普通的贡献,“只是抚摸了一块砖,并且称了它的份量”,后面还说道“我们站在众人的中间,保持等同的距离”、“我们没有演出绚丽”、“星光(我)静静地说:评估是我的人生”。
紧接着展开第一个意象,评估师要提前给客户布置任务,给他们讲解评估表填写要点,争取客户把资产状况填写清楚,作者写道“表格到表格,文字到文字,跨过数字”。第二个意象:工程师现场勘察。作者做了抽象概括,没有具体再讲勘察细节,只是亦虚亦实地说“以细致的脚步,走过每一段地坪”。第三意象:加班出报告。评估师工作到深夜,普通老百姓都已经熟睡了,只有星星、月亮相陪,作者写道“一本报告可以有多厚,厚过了深夜的万家灯火”。
这首诗好,好就好在它砰然打动了评估师的内心。作为评估师,谁不知道,评估审批制度改变之前,评估的四个过程“ 申报立项、资产清查、评定估算、验证确认”,现在改过来是“申报填表,资产清查、评定估算,分析备案(核准)”;作为评估师,谁没有出差在外,顾不上照顾老人、教育小孩,或者是顾不上和女朋友(男朋友)多聊几句情话;作为评估师,谁没有加班达旦的经历:为了出数据,看着时针从晚上十二点走到早上六点。。。。。。
对于这篇诗,我觉得它的缺憾是没有再增加一段和韵脚不够工整。整篇诗讲了评估师的普通、辛苦,但没有表现评估师的独立性、公正,因此我在想是否再加一段,用诗的语言去说出评估的这些特点。这首诗的主韵脚是“i ”,但是押韵不够,20句中押韵的字只有“泥、起、字、离、丽”六个,因此音乐节奏感上差一些。有些字词可以删改。如“跨过数字”就与上句的“从文字到文字”用字相同。
苏东震的《青春颂歌》,通篇用了十二句排比句,用的是最美的词语“灿烂的画卷、最美的音符、歌声、和弦”,说出了评估师为评估事业奉献青春的精神。我以为这是“评估人生”的另一个版本。其中两句“青春的旗帜是奉献,青春的灵魂是信念”是诗眼。缺点是比喻有些老套。
脱离诗的字面上理解,看评估师队伍,就会发现有很多年轻人,正是他们给评估带来了朝气,带来了活力。我也是99年开始从事评估,一晃十年,青春时光都给了评估,评估行业的未来也维系着个人的未来。
读诗容易写诗难,读到好诗就想把感想写出来,奇文共赏。回味这两首诗,总体感觉是很普通,但很形象,它们把评估的工作特点说出来了,没有对工作的熟悉和热爱,是写不出来的,也是抄袭不来的。
白居易说过“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评估人生》等两首诗正是蕴含了作者对评估的钟情,执着,才形象地写出了评估的特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如果你看过这首诗,我不知道你是否与我“心有戚戚焉”;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首诗,你是否想到找出以前的《中国资产评估》仔细品味。
-全文完-
▷ 进入davidyu1226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