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因为陪父亲看病的缘故,往返奔波于北京和江苏老家两地。5月初回到青岛,看门前已是樱花遍地,落英缤纷。原以为这个岛城的春天就这样谈无声息地从记忆中滑过去了。没想到打开电脑,“青岛种树事件”在网络上正如火如荼,煞是热闹。
窃以为,青岛市政府提出创建“森林城市”的目标还是很好的。正如青岛市政府植树通知中所说:“采取规划增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造绿、合理密植等多种方式,打造春季多花、夏季多荫、秋季多果、冬季多绿的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形成人在景中、楼在园中、路在林中、城在绿中的有机融合。……努力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绿化风格,进一步提高全市的生态宜居效果”。这政府描绘的蓝图多好啊!没想到却被一则耗资40亿元“毁草种树”的消息掀起一场舆论风暴,被市民从植树的位置、密度、资金使用、招标程序等方面质疑“植树增绿”工程的必要性,被狂批“运动式造林”、“换届就换树”、“长官意志”左右城市规划……
在这场喧嚣的网络问政事件中,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那个叫潘琦的青岛大嫚。因为忍受不了草坪“说掀就掀”,她曾跟着大伙一起骂政府,看到有人比她骂得还狠,心里才痛快舒服。第二天一大早,她气得怎么也坐不住,打开电脑整理愤怒的心情,最后毅然决定“收声做事”。要表达意见,潘琦认为“先得整明白我们有没有权利去管种树这事”。她上网仔细阅读了《宪法》和《山东省行政决策程序》等文件,发现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其次,她知道作为一个公民,自己与政府有平等的地位。“我不管政府看不看得起我,我心里先把自己跟政府弄平等了。”小姑娘这话说的多好啊。在随后的行动中,她坚持用理性和建设性的调查表达意见。为了了解植树成本,她到工地上与工人聊天;为了解种树的决策过程,她打市长热线,向市建委、园林局打电话,而电话打到园林局,办公室要她打建设处,建设处要她打办公室……她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一次又一次作记录,一次又一次将情况发到网上。这名27岁的青岛市民的言行,对青岛来说是有价值的,对更广的社会而言,同样是有价值的。这些价值包括:不偏激,不犬儒,意识到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行使公民基本权利”。网上有评论说:“脚踏实地,温和理性,较真而不顶牛,对这位青年满怀敬意。”更有人说,这样的行动“如同在种植公民意识,我们期待着它的长大、开花、结果”。
类似潘琦这样的公民行动已经看过多次,比如质疑广州亚运工程铺张浪费的“口罩男”和质疑光亮工程的“拇指妹”。他们也许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每天考虑家国天下那些宏大命题,但他们只要更关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他们就敢于去维护他们的利益,就敢于去参与公共生活。这种个人主义发展与公共空间繁育的良性循环对中国的未来绝对是件好事。
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还是市长的城市,这才是青岛种树风波最核心的问题,而不是诸多媒体关注的青岛该不该种树的问题。潘琦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市长:“这个城市是我的,是市民的,而不是市长的;这个城市的财政资金同样是我的,是市民的,而不是市长的。”有了这种公民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公共生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信息畅通、公开透明赢得决策的科学民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政府决策固然需要勇气与魄力,但利国利民的好事要真正做好,也得要先接好地气,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全文完-
▷ 进入刘老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