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诗词格律及创作浅见 二水含风

发表于-2012年05月21日 下午4:25评论-2条

关于格律诗、词写作我写了一篇论述文章。说实话,不尽是我所言。于事出仓促间做得,有借鉴他处。然而却出自本心。关于格律方面我不再赘述。原本不想连续发表这样的文章的,确实有唯我大家之嫌疑。第一篇太过锋利,至于刺痛不少人。经侧面了解,很多人读完后有放弃诗词创作想法。对于此,我却是另有话说。

很多朋友看完后,觉得古诗词太过讲究,不敢深涉。即使有醉心于创作者,苦于格律限制。又有人大力否定而变得畏首不前,甚至放弃了本已越见水平的创作。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我所指的就是 绝句、律师、词三种类型。至于古风,是决不能和这三种混为一谈的。律诗、词不仅仅是范畴,应是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写绝句或律诗时就得按照其格律规定进行创作。否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台晚会上,主持人报幕,下面请听京剧选段——说唱脸谱。”《说唱脸谱》这首歌虽然极具有京剧韵味,但也只能说是戏歌,绝对不能说是京剧,这是常识问题。也就是说,律诗、词这些体裁的创作是有规则和规律的,是自成一派的。不能把所有带有古韵味的七言或者五言诗都叫做绝句或律诗。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唐诗三百首》。那里面,就把古诗分成不同类别,比如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乐府诗等。每个体裁的创作方法和呈现手法都有细致差别。同理,词更严谨些。也就是说我们创作时,不能把所有的诗都命名做绝句或者律诗。一旦命名,就要严格按照格律诗要求创作。这是最基本创作原则。

至于有网友提出词的变格为什么古人可以,今人不可以。我说啊,词和诗不是一回事,但是有太多相通之处。词是源自于民间民歌曲调,后期发展壮大的。本身就照诗歌发展缓慢。当 诗歌发展到近体诗时,词才刚刚起步。一些创作规则和创作方法正处在完善之中,这时期出现了一大部分先驱者。苏轼,首当其冲。这也是机缘巧合吧。当时苏轼陷于乌梅诗案,险些丢掉性命。这也是苏轼后来舍去诗歌创作而转向词的创作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词坛的大幸。正是由于苏轼等一批文豪的热衷于词的创作,才把宋词推向了巅峰。但是我们不应该夸大苏轼的名家效应,宋词在这时期出现一些突破旧有格律的创作,正是由于这些文豪们深入研究传统格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先有积淀后有突破。(见龙榆生词学十讲),这些突破,真正应该感谢苏轼等人的才气而不是名气。所以苏轼等人之所以成为大家,而令今人愤愤不平的突破格律之举,被今人归结于名气。这是只看到表面而没有深入思考的原因。正是苏轼等文豪的突出才能发展了词的创作题材和格律突破,使词更能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趋向一致,而成为后世典范。(我倒想问问那些热衷于打破词的格律的朋友们,我们自比苏东坡如何?)而我们今天的诗词创作者们在做什么呢?在忙于打破格律束缚,大多数人却对格律缺乏最低层的了解。没有积淀的打破常规,只能说是肤浅和得瑟。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对中国古文化精髓的发展和创新,但绝不赞成瞎整。也所以,我奉劝爱好者们,要想真正意义的打破格律有所发展,必然要先学会格律是什么和为什么,有了积淀再谈创新不晚。

至于是否要用21世纪思想摒弃几百年前的旧思维。我倒是头一次这么听见这样的看法,说实话我的心拔凉啊!老聃老不老?几千岁了。孔子老不老,也几千岁了。而正是这样的古代先闲们老旧的思想,至今还在发挥主要影响。《孙子兵法》还是美国西点军校必修课程。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纪,是否都要摒弃呢?一个没有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传承的民族,不配立于世界之上,是早晚要灭绝的。我劝持此观点的老师们要警惕。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不长久。

至于我是不是深爱古诗词,或者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其实不然,这作为爱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总比研究怎么送礼,怎么给领导点炮纯净多了。

说这么多,有人会着急问,我们怎样去创作呢其实很简单,首先在态度上要给予尊重和敬畏不要私自所谓“打破’二要熟悉一下格律。如果嫌太费神,直接就写古风意味的诗体。但名头决不能冠以“绝句、七绝、七律——”,或者某某词牌等字样,直接写了就完了呗!如果要冠以词牌或体裁诗体,就要按照规则进行,否则就是四不像了。

关于一些创作的具体方法和思想,如果有可能我会以博文形式逐步阐述。但是希望不会被载以卖弄和自我肯定过高的嫌疑吧!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大家乐于创作,勇于提出不同观点。我们共同研究提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水含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可读,很有教化意义,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012)晚上来看看朋友,欣赏佳作,问安!(:012)at:2012年05月21日 晚上9:43

水含风-回复谢谢来读! at:2012年05月22日 清晨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