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个女人的一句话吴丽跃

发表于-2012年05月20日 清晨7:01评论-0条

一个女人的一句话最终打破僵持状态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谜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清晨,张学良、杨虎成有经过两个月之久的书谏、面谏、再三苦谏而蒋介石始终无动于衷、一意孤行之下,被迫终于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即:著名的“西安事变”。对此全国各界及其民众,尤其是爱国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欢呼雀跃国,拍手称快。广泛呼吁对蒋介石“公审”、“极刑”。国民党内部悲愤、哀伤、忧愁、窃喜、观望等等心态、表现不一而足,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当晚,南京、上海都同时采取了紧急行动。国民党中央在南京连夜召开了中执委特别会议,决定削夺张学良本兼各职,并交军事法庭审判;组成讨逆军,由何应钦任总司令;由于右任为陕甘宣抚使游说、安抚张学良、杨虎成。宋美龄、孔祥熙在上海召见当时著名记者、社会活动人士,以及孙中山、蒋介石和张作霖父子的共同朋友、澳大利亚人端纳,委托其次日飞抵西安,劝说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十三日八时宋美龄电话告知张学良,端纳已飞往西安。

端纳周旋未果。

十六日,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和平谈判代表团应邀前往西安,调解、力促和平解决“兵谏”。

同日,以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刘峙为西路集团军、顾祝同为东路集团军,向西安压近,飞机轰炸外郊。

十七日,斯大林以第三共产国际的名义同意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问题的决定。并请中共代表团向张学良转达斯大林要求释放蒋介石的意愿。 

十九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重申并强调和平解决西安事件的主张。

这期间张学良多次面见蒋介石,几近哀求蒋介石放弃内战,领导抗日,均不欢而散,毫无结果。

各方努力虽然对蒋介石有所触动,但是蒋介石都没有做出最后的让步。最终迫使蒋介石首肯,以使西安事件得以和平告终的是一个女人的一句话!

二十二日,宋美龄、宋子文在端纳的陪同下飞抵西安。蒋介石的惊讶之余的第一句是:“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呀!”宋美龄回答道:“达令,宁抗日,勿死敌手!”两人相泣而望。

就是“宁抗日,勿死敌手”一句话完全地动摇了蒋介石的顽固意志的底线,当然也是因为出自宋美龄之口。次日,周恩来又再次单独面见蒋介石,终于在二十四日,蒋介石口头接受了六顶协议,但拒绝签字。杨虎成在周恩来晓以大义的耐心说服下勉强同意释放蒋介石。二十五日,在周恩来、杨虎成等人的欢送下,在张学良的亲自陪同下,蒋介石、宋美龄、陈诚、卫立煌、邵力子、朱绍良安全飞回南京,张学良当即被蒋介石悔言扣压。十二天的西安事件就此结束,史称“西安事变”。

由此,充分说明了一个毋容争议,也更勿庸置疑的事实——那就是:蒋介石的抗日是被迫的,而且是出于无奈的悬崖勒马;或言之是“勿死敌手”的脱身权宜之计!推而广之,东北的沦陷、华北的沦陷,无疑都是由蒋介石的“不摩擦”、“不抵抗”的最高“命令”所造成的!

尽管如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极其深远。缓和、调整了阶级矛盾,突出、统一了民族矛盾,建立了全国性的统一民族战线,对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吴丽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谭水寒推荐:谭水寒
☆ 编辑点评 ☆
谭水寒点评:

后人对“西安事变”所抱的态度因人而异。作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解读它,视角独特。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