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统一,乃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若将语文素质教育比作一个体魄健全的人,那么,培育人格即其躯干,训练能力即其四肢,追求活力即其灵魂,启迪悟性即其脉络。四项培养目标中,“能力”(听、读、说、写)属常规意义上的纯语文教学范畴,而“人格”、“活力”、“悟性”皆归于“人的发展”领域。笔者以为,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一、以培育人格为躯干
语文教学与人格培育,二者互为表里。若机械割裂,则势必闹出古代外科庸医为将军治箭伤的笑话:只将暴露体外的箭杆剪掉,便扬长而去;至于留在肉内的箭镞,则移交内科大夫处理。
近年,笔者尝试的“上下五千年”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话题教学,对救治学生的“责任感缺乏症”和“情感冷漠症”收效颇显;同时杜绝了作为谋取狭隘功利的敲门砖的“灰色作文”,张扬了作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的“绿色作文”。从而使读书与做人、作文与做人,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红花绿叶一而二、璧合珠联二而一的统一。
二、以训练能力为四肢
语文能力有四:听、读、说、写。前两者为信息输入,后两者为信息输出;凡有交际,不可或缺,古今中西,概莫能外。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惟命是从于升学指挥棒,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已酿成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向。听说能力被贬为语文教学的阶下囚;训练没有课时,考试不算成绩,实处名存实亡状态。而被奉为座上宾的读写能力,由于教不得法学不入道,也是“高投入低产出”。
笔者在教学中力反偏向,为训练听说能力辟得一席之地。“实话实说”:或教师一人演讲,或学生自由发言,或师讲、生议兼而有之。在学生自由发言环节,我先以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治“懒”、治“怕”,扫除心理障碍;再以即兴演讲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训“胆大”,练“艺高”,最终出“口才”。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由“说”到“听”,最后则是“写”:每个学生当堂把听来的信息写成一篇简明的《听力综述》。以“说”练“听”,以“写”验“听”。这就是“实话实说”的基本思路及运作过程。
三、以追求活力为灵魂
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教活书:充满活力的教材。教材的活力首先体现于开拓了“无字书”领域:以“上下五千年”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话题,把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引入语文教学范畴;其次,把现行统编教材的“有字书”加以扩展,以古典和当代诗文精品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此之谓“教活书”。
活教书:充满活力的教法。死教书的绝招是“灌”,即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抄照背;其要害是视教师为圣人,学生为容器,彻底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灌”的对立面是“导”:品德,由教师诱导自修;知识,由教师引导自学;疑难,由教师开导自悟。教师变“圣人”为“导师”,学生由“容器”变“主人”。以“导”代“灌”,此之谓“活教书”。
教书活:充满活力的人才。“活书”与“活教”,势必收到“教活”的成效;造就知识鲜活、头脑灵活、观念新活的创造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教师乐意教、轻松教,学生乐意学、轻松学。
四、以启迪悟性为脉络
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说到底,取决于思维能力:听力诉诸耳而发诸心,读力诉诸目而发诸心,说力诉诸口而发诸心,写力诉诸手而发诸心。四种能力同源于“心”,可见思维能力是一以贯之的潜在脉络。
应试教育只求考试的急功近利,为此只要考试能得高分,教师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的教法便盛行不衰。
笔者以为,启迪悟性实乃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根红线。这“悟性”当然不是佛家追求的悟“空”与悟“净”,而是唯物主义的悟“实”和悟“真”。“悟”乃“心”与“吾”的合成;从左往右看,乃“思之悟”也;自右往左瞧,乃“吾之思”也。“思之悟”,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做一个创造者。静观当今的语文教学,培养“思之悟”,确属当务之急;培养“吾之思”,尤为急中之急。
综上所述:育人为体,有体则生;训能为肢,有肢则动;求活为魂,有魂则灵;启悟为脉,有脉则活。只有这种生动灵活之人,才可称为体魄健全之人;也只有这种生动灵活之语文,才可称为素质教育之语文——此之谓我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统一观。
-全文完-
▷ 进入赏金蜡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