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丞相抗元爱国名臣文天祥绝笔中有一篇《衣带赞》,赞文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谓自己已仁至义尽,兵败被擒,虽死无愧。
中国人喜欢讲仁义。比如说当下中菲黄岩岛之争,中国一再容忍,外交声明中言明已是仁至义尽了,望菲律宾勿一再相逼。不过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会不会被逼出仁义之师,就很难说了。
战争中讲仁义早有先例。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宋楚对阵于泓水。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楚军渡过河开始列阵,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发起进攻,宋襄公不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才下令鸣鼓进攻。一场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宋襄公也是一个有称霸野心的君主,可惜终究只留下仁义的笑名。几十年以后孔子出,仁义在儒家学说中广受推崇。孔子曾对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推让君位继承权而双双饿死首阳山一事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宋襄公如果能听到这话,大概也可得到些许安慰。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德比生命重要。又说:谁不想富贵呢?但不合仁义而得到的,我不要;谁不厌弃贫贱?但只要仁义其中,我不会舍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个君子没有仁心,谈何君子?真正的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转身之间甚至是流离失舍之时也不背弃仁德。所以,孔子说,富贵是可求的,只要合乎道德,让我替别人执鞭牵马,我也做。并自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又感叹:“君子固穷。”——君子穷困是当然的。孟子也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很明显,以仁德为目的,就不能太顾及利益;而以利益为目的必然某种程度上会损害他人。
做一个仁德之人并不难,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有仁这个念头时,仁已在你内心了。并针对自己门下弟子不同的素质讲解不同的仁的含义。
勤奋博学的颜回来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对颜回期以厚望,勉励他恢复礼制,这是大仁。
好勇斗狠的子路来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告诫他凡事庄重,要有恭敬之心,自己不想讨厌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并说刚强、宽和而不吹牛皮才象个仁者。
急躁而多嘴的司马牛跑来问仁。孔子说:仁嘛,话要尽量少说为妙,为什么呢?仁很容易做得到吗?既然仁义之事做起来难,又怎么能随便说呢?
贫贱而好学的樊迟三次问仁。第一次,孔子说:“爱人。”即学会关爱别人。第二次,孔子回答说:不管是居处还是做事都要有恭敬之心,忠于别人的事情,即使是一个未开化的边民。第三次,孔子说:不要怕做艰难的事,艰难之后总会有收获,这就是仁心。
犯过刑的子张小心地问仁。孔子说:要能做到五件事—— “恭、宽、信、敏、惠。”能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才受人拥护,守信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做事才在结果,多施惠才是管理人的方法。
富贵而雄辩的子贡来问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知道完成工艺前先得磨利自己的工具,在政府做事一样,你要追随贤能的上级,结交仁义的朋友。并告诫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真正的仁是自己想成功与发展,也要让别人有同样的机会。能推己及人,这就是仁的大义。
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论仁,概括而言,就是要求其弟子怎么备仁心、为仁者。仁既是个人道德操守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所有言行的道德基准与底线。用现在的话来说,孔子希望当时的上层社会及智识阶层,即所谓的君子之流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用宽恕来对待别人,为整个社会树立道德的指向。
所以,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皆成为仁者,并要求其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在仁面前,只有先后与大小,没有上下与贵贱。
仁也是看得见的,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者与智者爱好、行止上有不同体现。智慧型的人好水、好动、好喜戏;而仁爱者好山、好静且寿长。因为仁者爱人,所以孔子说“仁者无忧”;因为仁者能杀身成仁,所以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孟子说得更绝对,说:“仁者无敌!”
如果说孔子倡仁,那么孟子则倡义。在《论语》里,孔子论仁与义是基本分开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认为义与真正的勇是不可分的;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义利观念不同,这一观点被孟子广泛发挥。孔子之时,只想把儒家的核心——仁礼思想讲清楚,到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基本形成体系,推行则成为关键。这时义看起来比仁更重要了。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大家都有或想有仁德、仁心,问题是怎么达到呢?义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路径。孟子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要想有仁,必须先义,执政者才可以说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孟子把孔子的仁德操守提升为仁政思想,而统治者能推行仁政其实就是义。正确的就应该去做,没做什么结果就没有,这正是义的意义所在。所以孟子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执政者先必让大家行正路,不能以结果来论成败,这看是强调有点过头,其实正说明义不容易,也义不容辞,因为义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由于义的目的是达到善,是非、善恶甚至生死抉择中最能看出义的价值,所以孟子在《鱼与熊掌》里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义尽身死,何其大义凛然。孟子倡义,开创了中国大丈夫的历史,他“浩然正气”地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简而言之,仁要有好心,义要做好事。历史上能做到仁至义尽者,大概也只文天祥一人敢如是说。仁至义尽在当今社会大可不必,但利欲过头,仁义不显,恐怕也不是好现象。
-全文完-
▷ 进入南极卧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