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里的村庄(小小说)
项见闻
“嗨!您好,我是这个村的村长兼支部书记,欢迎您来我们村庄采访了解情况。”
“我是南方某报的社会瞭望栏目记者,想调查了解你们村庄目前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你能跟我详细介绍一下吗?”
“好的,我们村庄很荣幸的能得到贵报的青睐与惠顾,我谨代表全体村民对您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们村庄目前的状况,慨括起来,可以用五个字…”
“什么?五个字能慨括?请问哪五个字?”
“农谚里的村庄。”
“怎么解释?”
“目前,村庄里的乡亲们文化程度都不高,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多半是文盲半文盲;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大都只有小学初中文化;八零后和九零后文化程度高一些,读过大学的都已经进城扎根了,读过高中的在城里务工,春去冬回,往返于城乡。村庄里现在留守下来的,按现在流行话总结的,只剩下“六一三八久久”。六一是指儿童,三八是指妇女,久久是指老人。
应该说都是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人民,千百年来,从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包罗万象,依然可以让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有章可循,遇事不乱,处世不惊。
譬如说现在开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们会早早地筹备好种子、农肥、地膜,板着指头数着日历,心里默默的念叨着“清明前泡种,谷雨后下秧”,“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芒种不种,再种落空。”不同的节气,都有不同的农谚作指导,乡亲们会有条不紊的耕地播种,绝不会耽误了农事。
“乡亲们怎么知道种好庄稼该搞好那些方面呢?”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去除杂草是必须的;“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育好秧苗最关键;“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千言万语说的再好听,勤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的《田家》生活图景:‘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我听出了你话里的话。是的,相对于城里,农村里现在的交通、通讯等设施要落后许多,那么,在没有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这群少有文化知识的“六一三八久久”,在生产生活中,该如何防御自然灾害和增产增收呢?
“早晨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干死蛤蟆。”,“云往南,一大场;云往东,一阵风;云往北,一阵黑;云往西,穿蓑衣。”,“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您别担心,早预防着呢。”
“庄稼田地里没问题了,那家庭里有问题该怎么办?”
“您别急,老人们会提醒你说:“吃不穷穿不穷,划算不清一世穷” 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的好坏,首先要会合理的安排,其次要“常把有日思无日 , 不把无时当有时 ”,“勤俭生富贵,人懒受饥寒”,学会精打细算 ,勤俭持家。”
“ 那邻里之间闹了纠纷怎么办?”
“老百姓最淳朴,一般不会主动闹事的,有句农谚说的好:‘在家不打人,出门无人打’即便受了委屈,也会抱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了算了。真正有忍不了的,那便只有喝药水上吊了。”
“那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 ‘吃的不少,打的不饶’,该爱护时要爱护,当惩罚时要惩罚,须知‘刁儿不孝,刁狗上灶’和‘桑大从小入,长大入不直’的道理。
“那我们不说细致的,说说笼统的,比如该怎样正确的为人处世?或者说怎样正确对待名和利呢?”
“村庄里流传下来,有关这方面的农谚太多了。先说该怎样为人处世吧:‘穷不折志,富不颠狂’,‘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他人’,‘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再比喻说怎样正确对待名利吧,‘酒后不语真君子,账上分明大丈夫’,‘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 称么子英雄好汉,眼睛一闭,还说么子你的我的?’……呵呵!太多了。”
“哦,原来村庄里,虽然村民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还都有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指导着人们的人生观与处世观,听你的口气,似乎村民们这么多年来,都受了不少委屈似的,那农谚里,是怎样教村民们对待抱冤受屈的呢?”
“也有很多,如‘凡事不要撑地看,东方不亮有西方’,劝人想开一点啦;‘牛踩我一脚,我还踩牛一脚?’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啦;‘好事做了好事在,恶人自有恶人磨’,寄希望老天会给报应哪,大致有此三种。
您是社会瞭望栏目的记者,如果说一滴水能照见世界 ,那么,农谚里的村庄便是当前我国社会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广袤森林中的一片叶,窥一斑而见全豹,您说呢?”
写于2012年5月14日午时
-全文完-
▷ 进入项见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