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拨开历史的尘埃,将时间定格在公元184年,你将会发现幽州涿县城中有一个英雄人物,姓刘名备,字玄德;依「三国演义」之介绍,此人喜怒不形于色;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此等尊容俨然一副帝王之相。可是,此时我们的英雄,家境实在贫穷,只能依靠贩屦织席为业。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刘玄德所处的时代是太平盛世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很有可能就此贫困潦倒一生,也未必可知。
刘英雄的出身虽然有些寒酸,但并不影响他远大的抱负。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倘若日后成就大业,势必留芳百世。想当初汉高祖刘邦,原属市井之徒,一朝获取天下,过去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不都重新书写了吗?所以出身贵贱不算什么,关键在于你后天是否有所作为。就说刘备吧!我以为他是三国时代最能运作和开发自身潜力的乱世枭雄。三百年前的老祖宗对谁来说,实在遥远,无论哀荣多么风光都早已是发了霉的老黄历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不是一项值得可以到处炫耀的资本,但是,刘备刘皇叔,却当之为纵横天下,无往不胜的金字招牌。显然,刘备深诣其中玄妙,逢人便说道:"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将三百年先祖扯上汉室宗亲的关系,虽然牵强一些,还真能收到奇效。自从与当今天子认祖归宗之后,就此晋升皇叔之尊,出身反而变得高贵无比。刘皇叔这般虚荣示人,虽有招摇撞骗之嫌,却凭借此等尊荣,笼络起天下人心,倒也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不过,刘备虽被世人尊称为刘皇叔,却只是东汉一个末落的贵胄而已,纵然空有一生抱负,权且靠编织草鞋为生,若不是黄巾起义导致汉室天下大乱,刘备也许只是稍稍扩大他那一点草鞋生意,却哪里敢去妄想要分天下一杯羹?仅仅是因为隆中结识天下奇才诸葛亮,才相信天下原来可以一分为三的道理,并且在理论上将他推到国君的宝座。事实上,自从诸葛亮出山之后,这位被曹操称之为枭雄的刘皇叔按照孔明事先设计好的行动轨迹,并一步步得以实现。几十年之后,汉中王如果不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并为东吴所杀而迷失心智亲自领兵与东吴决裂的话,三国一统的最终归属,很有可能要被改写。
刘备深藏不露的帝王之志,在他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之时候,就被曹操一眼识破,并称之乃天下枭雄。枭雄,释义为雄长,魁首也。按三国时的标准,汉室末落,汉帝名存实亡,天下人人争为雄长,魁首,可是,何以唯独刘备被世人称之为枭雄?枭是猫头鹰中的一种,其特点是昼伏夜出,十分隐蔽,结合刘备的气质和性格特征,枭雄的称谓倒也吻合贴切。
三国之初刘备被称为枭雄之前,是以仁义闻名天下。我以为刘备之所以被世人尊为仁义之君,实在是刘某人极善于包装其礼贤下士的外表。刘使君最初依靠关羽和张飞两兄弟为其打天下,所以首先对这两位异姓兄弟情义深重自不必说了;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刘玄德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忠孝仁义的外衣之下是虚伪的骨髓。所以,陶谦献徐州,而再三推辞,刘表献荆州,而誓死不受,张松献西川地图,而推托不就;刘备就是这样一面誓死捍卫仁义,一面想方设法窃取天下,而仁义恰恰就是刘备的立身之本,行事之命,并由此为他赢得天下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
众所周知,刘备帐下,文有卧龙凤雏,武有关张赵马黄。每一个都死心塌地追随其后,道其原由就不得不提到刘备那天下无双的哭功了。刘备三顾茅庐卧龙岗时,曾跪而泣道:先生不顾天下百姓乎?刘备见救少主于百万军中的赵云时,抛阿斗并抱哭曰:为这竖子,差些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对关羽张飞之兄弟情义就更加不用赘述了,自然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难道说越是表现悲情的英雄越是流芳百世?还是说英雄一定要带上悲情,才显得有血有肉,且英雄之形象更加饱满呢?总之,我对三国英雄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罗氏的文学暗示下得出的结论,既谈不上什么原创,也说不上什么新意。时此今日,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依然是盲目的、随大流的,并不真正想要印证点什么,至于英雄是否真英雄,倒变成不那么重要了。
英雄,也许是三国永恒的主题,能够被世人推崇为英雄的人固然是人中俊杰,或一身傲气,气贯长虹,比如关云长,或英勇无敌,于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犹如囊中取物,比如赵子龙,再或者刘玄德,将曹操视为汉贼,在诸侯相争中扛起中兴汉室大旗,在无数战役中身先士卒,一次又一次拼死屠杀,只为世人记住有一个人叫平原刘玄德。黄巾军之后,刘备势单力,却每每悍然出兵,似乎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刘备救火的影子。阀董卓,刘关张三人三骑出场,救徐州,刘备只领两仟人马阻击曹军,无疑是以卵击石。这位胸怀仁义的枭雄,在他南征北战以求获得一席之地的同时,其双手也就蘸满了无数人的血迹。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驰骋沙场的英雄,相对于另一方的蒙难百姓而言,岂不视为屠夫杀手?
有人说: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旷世奇才诸葛孔明之后,刘备就地降格为一名言听计从的傀儡人物。我以为不然,或许刘备在军事上听从诸葛亮排兵布阵,但在大事上决不让步,比如向刘表索要荆州,再比如遣散百姓火烧新野,刘皇叔就绝不丢下几十万百姓于不顾,事实上,带领几十万百姓与曹操几十万大军对峙,真够难为诸葛军师了,至于再三推辞提领荆州一事,非要待到曹操取荆州并围剿刘备时,迫使刘孙联合对抗曹操,之后再连哄带骗从东吴的嘴边弄到荆州。可见,刘皇叔的确视仁义胜于性命,只是这“仁义”二字,我不敢妄加评论其之是非曲直,只是就在刘备取舍一念之间,又有多少无辜百姓由此而遭殃!
回头再看赤壁之战,孙刘联盟之所以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并非曹军兵骄将怠,实乃天道所至。因为在天下大半士族眼里,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刘备虽为苍首匹夫,却是当今皇叔,是汉室正统。东汉末年,大汉虽衰而未亡,如百足之虫虽死未僵。由此可见,天下人心向汉不向曹,这是赤壁曹操兵败之根本原因。赤壁之胜,可以说是孔明的功劳,也可以说是周瑜的功劳,但是孔明乘虚图取荆州,让刘备坐收渔翁之利。就图谋荆州一事而言,刘备之辈在东吴看来,虽表面标榜仁义之君,其实内心极为阴险丑恶。但碍于赤壁之后天下三分的战略制衡,孙权只有联合刘备,才可以暂时阻止曹军来犯,联吴抗曹和联刘抗曹对于孙刘两家来说都是微妙的战略需要,而荆襄九郡的归属,令三国相互牵制成为可能,尽管东吴内心极为不爽,也只有暂时默认它的存在。由此可见,诸侯之间无论是化敌为友,还是化友为敌,多数因为争夺土地人口粮食而发动战争;于是产生构怨、掠夺、仇杀和吞并。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此分分合合,反复循环不尽,已成历史规律,而这条规律的背后,一定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且不因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而发生根本改革。
让我们再纵览一次三国吧,这样我们就将发现这是一部充斥仁术与霸术相争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延绵千年而不衰,我以为是因为三国之后,无论哪朝哪代,其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只为争权夺利,除此之外,绝无出其右者。刘备也好,曹操也好,一个仁术以求天下,一个以霸术图取天下,他们的功利法则都是一样的,只是牟取的手段不同而已,只是刘备的野心来得隐晦些,而曹操则昭然若揭,路人皆知了。可见,历史可以推进,社会可以进步,而权术背后的原始人性则应该是永远不变的!
-全文完-
▷ 进入水哥来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