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写写自己的母亲,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可迟迟未提笔写下只言片语。我如何起笔,写母亲温柔?记忆里,她性情暴躁,刚烈。儿时,我不曾拥有过她温暖的怀抱。写母亲对子女的慈爱?记忆中,我惧怕母亲那冷峻的目光。写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她从早到晚在田间劳作,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
母亲,一个要强,暴躁,能干的母亲足以构成我童年的记忆。
母亲来自山东平原,是烈士家属。听母亲说,我的姥爷参加了游击队,在她一岁半时,同村的二十几个人在一次战斗中,全部牺牲。姥爷没有给襁褓中的母亲留下任何的记忆。姥爷去世后,我的姥姥带着两个女儿相依为命。
后来,经人介绍,母亲远离山东,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看上父亲什么?父亲又看上母亲什么?直到现在,我们从不敢过问。在漫长的家庭生活中,我深刻地感觉到,父母外貌般配,但性格迥异:母亲刚烈,性格像个男人。父亲柔弱,老实巴交。父亲害怕母亲,只要母亲发脾气,父亲肯定大气不敢出,偶尔按捺不住,大声反驳几句,带给我们这个五口之家的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母亲是家里的晴雨表。只要母亲心情好,我们的家阳光灿烂;只要她绷着脸,我们的家阴云密布。母亲脾气之大,吃饭时,可以因为一句话,就和父亲发生争执,掀翻饭桌。我们三个孩子吓得站立一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弯下身,扶起桌子,默默收拾残局。一气之下的母亲,转身进屋,躺在被子里,也默默垂泪。“哎,看你妈那个脾气。”这是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
母亲是个能干的女人,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的天空。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四处找人帮忙,盖了三间大瓦房。
母亲是有远见的,当他看见二姐的男朋友时,凭借对方的外貌与谈吐,毅然否定了二姐对自己终身大事的决定。母女二人,从此形同陌路。
母亲是女儿的主心骨,孩子一岁半时,我意外怀孕,吓得大哭,母亲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说,这有什么怕的,女人什么罪受不了?
……
我曾想,如果母亲上过大学,凭借她的能力,她的睿智,她一定是个出色的女人。
再能干的母亲,毕竟也是个女人。她需要男人的疼爱。而这,恰恰是不善言辞的父亲欠缺的。她埋怨父亲不能像其他丈夫一样帮她下地干活。她没有想到,父亲在工厂上班,其实也很累很累;她埋怨父亲不能像其他丈夫一样,支撑起这个家,她没想到,是自己的太过强势剥夺了父亲独挡一面的权利……
父母的争吵,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
我曾想:如果,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粗暴。他们早已分道扬镳,我们早已没有现在这个完整的家。如果母亲像父亲一样的软弱,我们的家就会过得一塌糊涂。性格的互补,弥补了人格的缺陷,铸造了一个完整的家。
我在父母的争吵中,慢慢长大。父母的争吵在我的慢慢长大中,逐渐减少。母亲的性格,随着孩子的长大,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而我似乎已经不太习惯母亲女人般的温柔了。
我想:粗暴也是一个女人另一种特有的温柔的方式,另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它背后隐藏的柔弱。因为,我们习惯温柔似水的母爱,忽略了粗暴的背后潜藏的更深沉而又博大的爱。
母亲,在二姐遭遇离婚的心灵重创下,用宽容原谅了她当初不听劝告的执拗,与母亲断绝关系的行为,用爱迎接她回到我们的家。
读懂母亲,是我为人妻,为人母之后。
贫穷造成生活的压力,超越身体极限的劳累,是母亲欠缺温柔的根源。
在我工作很累,埋怨丈夫不做饭大发脾气的时候,我理解了母亲;在我工作遇到困难,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又理解了母亲……
在外,温柔似水;我们将自己丑陋的一面隐藏很深;面对自己的挚爱,太过亲近,我们才放纵自己,将其作为发泄的对象。
父母吵吵闹闹一辈子,如今,他们互相厮守属于他们的幸福与宁静。每天,母亲照顾父亲的一日三餐,嘱咐父亲,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有个头疼脑热,他们相伴着求医看病……
曾在电视中看过金婚老人的庆典,他们用一生的相守,阐述了爱的真谛:宽容。
父亲用自己的宽容,原谅、理解了母亲,理解原谅的后面,是父亲对母亲更深沉的爱。
偶尔,我和父亲谈起母亲,父亲总是说:你妈心眼好,刀子嘴豆腐心。父母一生的相守,来源于父亲的理解与宽容,来源于母亲对家的责任。
父母的婚姻在风雨中飘摇过,但最终,还是平稳的驶向爱的彼岸。
-全文完-
▷ 进入诗心静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