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部分在报社实习过的学生都是从做冷板凳看旧报纸开始的。第一天实习,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尴尬的,当然也会有一丝的激动。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记者这个职业的,抑或在他们眼中,记者也只是个“职业”而已。但是对我来说,当记者却是我一直向往的“事业”。所以当我无限接近这种向往的时候,便越发的激动。
实习的过程是无趣的,但我相信任何事情刚开始都不可能如戏剧里演绎的一样精彩,生活本就平淡。在这无趣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无法融入的感觉,所以每当指导老师发布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命令,我都会大动干戈,恨不得付诸最大的努力,就算老命搭上也在所不惜。当然,这些命令远远达不到让我卖老命的地步,多是端茶递水扔垃圾之类的小事。但偶尔为之,也可以减轻一点自己内心那强烈的不自信和多余感。当天下午,一大单任务终于被我等到了:帮老师写稿!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顿时云收雨散,天空彩霞飞舞,那心情,就好像苦苦煎熬了多年的贫下中农,终于被伟大领袖解放了一样,除了开心,还是开心!第一次写稿其实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而是改写。晚报社的通讯员提供了一个关于民警帮助老太太回家的稿子,我负责把通讯稿改成新闻稿。由于经验不足(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经验),我只有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写。最终的结果十分糟糕,首先题目不够亲民,要知道报纸面对的人群文化程度参差,题目起的越通俗直白越好,千万不要有什么文采。其次,文章内容结构不像是报纸上的新闻,而更像是一篇流水账。在老师的耐心修改下,我似有所悟。在这之后的新闻采写中,都加以改善。
在坐过了冷板凳,翻遍了旧报纸之后,我终于迎来了一个采访高发周。在这一周,几乎每天都要外出采访。与电视台记者不同的是,报社、网站的这些采访往往不用花费太大的功夫,一些主要的细节,用笔记录在本子上便可以了。我把这些粗分了个类,主要包括:1,政策性采访,一些政府会议,政府宣传活动,事先通知媒体来参与的。这些采访一般都会多多少少给一些交通费,然后胡乱吃一顿,打发记者们好好宣传。这一类采访也是在我看来最无聊的采访。可惜,似乎记者们都很重视这类采访,因为可以拿到一小笔零花钱。我感叹这些记者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和占小便宜的处事作风,所以不多置评。二,主动性采访,一般出自于记者拍脑袋瓜,想到什么就采什么。比如今天突然想关注一下毒胶囊了,就去一趟制药厂;明天突然想了解一下充气娃娃了,就去一下硅胶厂。这些都属于没有线索时,迫不得已而主动出击的采访。三,被动性采访,就是有线人举报在先,记者调查在后。这个线人可以是报社的人,也可以是老百姓的举报。大多数线索还是来自民间。一些穷苦大众,把报社当成了信访局,什么冤情都往报社告。可惜在我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基本上没有一个记者骨头硬到敢于写这类新闻的,要写也多是写一些不痛不痒皆大欢喜的稿件。调查的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实在打不通或者打通了无法说清楚的,才会去跑现场。在我实习的这一个月里,尚还没有发现“暗访”出现。社会新闻部一共十几号人,没有一个记者暗访过,这令我十分纳闷。暗访是有风险的,但有时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上。就在我的实习期里,连天红家具公然勾结黑社会,在西安八仙庵附近打人群殴,华商报、省台、市台记者相继被打,竟然都没有人出面报道,这令人十分心寒。再者,皮革造酸奶事件曝光后,报社竟然派记者直接明访奶企。试想,哪家奶企面对媒体会说,我们的老酸奶确实是皮鞋做的?明访,其实就是明着向企业伸手要钱。暗访,反倒失去了“捞一笔”的机会。
说说我对记者这个行业的看法吧。通过这两年在《三秦都市报》和《西安晚报》的实习,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意识到任何职业都不可能如宣传的那样光鲜亮丽。大家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谁也比谁高尚不了多少。不能说医生就一定善良,老师就一定无私,记者就一定耿直。之前在幼稚的年纪里,常听人说,记者多么多么不容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到头来深入接触了,才知道“铁肩”是没有的,“妙笔”更是无从谈起。不能说会码字的就是“妙笔”了。他们这种作坊式的批量生产,远远不能算是一种文化。记者不是文人,而是工人。当代的记者也很懦弱,他们不是为民请命的言官,没有权力,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生老病死。他们上头有着数不清的权力在制约,他们并不自由。在我实习的这些日子里,我了解到了一些行业内的潜规则。那就是:涉及政府负面的不报,影响和谐稳定大局的不报,敏感事件不报,对广告商不利的不报。也许还有很多,但我还不完全知道。通过这些不报,我发现我们的政府领导一定都上了年纪,多多少少有点神经衰弱。稍微一不遂他的意,就压着不让见报。一些新闻,只有够级别的官员才能从内参上了解一二,而普通百姓估计这辈子都要被蒙在鼓里。何来新闻自由和知情权?
跑了一些地方,感觉人到了闪光灯下,到了媒体前,说的话大多都言不由衷了。同时,言不由衷的还有记者们自己。记者在写稿子的时候,通常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首先,标题一定要通俗,因为看报纸的人群很广泛,所以为了照顾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就必须把话说白了。一般的标题,最好能开门见山,直接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一并说了。因为现在的很多人,基本上看报纸都是草草浏览,只看看标题,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内容方面,开门见山地写个事件结果,然后另起一段开始就着情节瞎编。指导老师辅导实习生也是有规律的。一般一个男老师,指导起女学生来比较用心,腹稿写稿发稿全程跟踪,形如三陪。而男老师指导男学生就不这么用心了,往往不会和你说一句多余的话,而只顾着字埋头写稿。好不容易有机会自己写稿子了,他也不会大张旗鼓地为你讲解,而是直接把你写的每一句都否定一遍,以显示自己的水准与经验。所以依我来看,今后给记者们分配实习生,一定要秉承着不是异性不搭的原则。这样一来,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接触到了一些明规则,因为这些规则都是摆在台面上的。那些没有被我发现的规则,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一一摸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社会经验很浅,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时之间领悟一二。但我觉得假以时日,我总会摸透记者圈里人际交往的脉搏的。在实习最后一天,老师和我谈了很多。关于未来工作的事,关于自己自身的一些问题。我知道老师丰富的社会阅历之下,必然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与良苦用心。我亦清楚自己的不足,我想,今后奋斗的目标,也必然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记者这个职业被很多人夸大了,总觉的记者很辛苦很劳累,那要看是哪路记者。电视台的记者当然比报社的记者要累,而杂志社的记者又比其他所有的记者都要轻松的多。我想说的是,各行各业都不轻松,没有哪个职业是吃闲饭养闲人的。大家都在兢兢业业,也就无从谈起谁比谁更累这个话题。我想,作为一个记者,如果真正的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那么累一点也不算什么。兴趣所至,做起任何事情来都会显得那么有动力。起初,因为热爱,所以报考了新闻专业,如今,因为了解,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在不深不浅地接触了这个行业之后,我认为我适合这个行业的工作模式。它既可以锻炼我的人际交往方式,也能让我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虽然在很多事情上,我对记者产生了一些怀疑,不满,甚至是失望。但这不影响我要求投入这个行业的信心。
失望归失望,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向往依然没有变。只是我会以一个更加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份工作。今后若真的有幸从事这个行业,也必将竭尽所能,为之奋斗不止。
-全文完-
▷ 进入孤云退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