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一个女人是否美丽,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标准。男人首选的是相貌,即一个女人容貌是否赏心悦目,对男人来说是头等原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形容女人容貌的词句,艳若桃李,美若冰霜,犁花一枝春带雨,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一见倾人城、再见倾人国,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经典的文字都是由男人道出的,他们喜欢或者说容易接受长得漂亮的女人。这一信息反馈的妇女中间,立马形成了女为悦己者容的流行趋势,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只需相貌娇好,能胜任成为一个用于点缀的花瓶,这就足够了。
其实,这远远不够!
佛说:皮囊身外物。佛的话向来是不会错的。女人长得漂亮固然是件好事,但漂亮又岂能长久存在?上述的那些由男人发明的经典词句,几乎都是形容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即便还有“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给中年少妇以些须的安慰,但其中勉强的口气还是不难发觉的。所谓容貌都是与青春挂钩的,红颜易老,年华易逝,所以才会有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的哀叹哭诉。女人要取悦男人(当然女人生存的目的并不是这种搞笑的说法,在此姑且论之),单靠容貌是不够的;美丽的女人,单靠漂亮的脸蛋,更是远远不够。
何谓美的真谛?需揭开漂亮的面纱,深入到内心发掘。
挖掘内在美,不是新的说法,很多人都为此做过精辟的论述,但长期以来,都只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口号,以貌取人的局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杨玉环和居里夫人哪个更美?我相信大多数男人都会选择那个祸国殃民的妇人,因为内在美实在是太过朦胧了,朦胧到不易觉察的地步。其实内在美也并非如此虚幻,它有两项重要的表现形式——气质和修养。
气质和修养从根本上说是一回事,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理念,同时它们也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一个人的气质表现了她的修养,而修养又决定了气质。按不权威的说法:气质是修养的内在形式,修养是气质的根本源泉。
一个女人只有美丽的容貌,却不具备美丽的气质和修养,最终只有两种出路,一是成为与江洲司马同病相怜的天涯沦落人,一是变成妲己、南后一类谗害忠良,诒国误邦的美女蛇之类的人物。这两种如果要勉强地称之为美的话,那么前者是庸俗的美,后者是恶毒的美。然而美的真谛、美的涵义是什么?应该是让人心悦诚服地产生爱慕之心,并能长久永恒存在的。
黛安娜王妃,一个永恒美的实例,虽然她已经香消玉陨,但提及她的名字,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始终是那一抹温暖舒心的笑容,和关爱非洲儿童的善举,这种美,单以其容貌来诠释已经远远不够了,它渗透着一种夺人心魄、让人倾倒的女性魅力!
居里夫人,一个永恒美的实例,虽然她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她为人类社会做出的无上贡献,却足以将她推向美的颠峰,这种美,轻而易举地忽略了她容貌的不足,甚至那些不怀好意对其生活上的恶语中伤,也变得无足轻重、烟消云散了。
南丁格尔,一个永恒美的实例,虽然她没有高贵的出身,但她穿梭在战火之中救死扶伤的身影,却足以使任何高贵黯然失色,足以沉鱼落雁,足以闭月羞花!试问,又有什么美可堪比美的精神、美的人生呢?
可以说,美丽的容貌是天生的,但美并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也应该成为美丽天使的化身,不论你是否具备先天让人倾心的容貌,只要肯通过后天的修习与磨练,都可以当之无愧用美来冠名。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与她们亲近就感到清新可人。可以说,女人天生就具有美的本领,那悦耳的嗓音、那细腻的心灵、那明朗的笑容,都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领、美的雏形。那么要经过后天怎样的培养方能成为完全的美呢?——最为重要的是知识!
女人拥有知识,才能逐渐冲破封建残余的藩篱,变成独立自主的个体人;女人拥有知识,才会拥有美的气质和修养,才能超然于容貌之外,散发出真美的讯号;女人拥有知识,便更容易具备善良的道德品质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具备一个美丽并坚定的心灵;女人拥有了知识,才能拥有美!
美究竟是什么?按《美学》的通俗解释,是可以让人心灵产生不自觉的愉悦和快感。一个美貌的女人,可以让心灵产生愉悦和快感,但如果这种愉悦和快感想永恒长存,容貌就掉到次要的位置,一个有知识的新女性,她所散发的气质和修养,必定会使真正爱美的并非庸俗的心灵,产生震荡和共鸣,即而产生不自觉的愉悦和快感,即而成为美,成为真正的美!
-全文完-
▷ 进入渭水蓝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